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如何教授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作者:贾徐良时间:2023-07-23 13:20:15

导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如何教授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概念。1.理清知识脉络:首先,我们需要对整个教材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递进性。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如何教授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概念。

  1.理清知识脉络:首先,我们需要对整个教材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递进性。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学习,避免知识的断层。

  2.引导思考和探究:数学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和思考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实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对于几何概念,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形演示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可见;对于代数概念,可以通过实例和计算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4.培养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5.实践与应用:数学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需要通过实践与应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实际操作,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概念。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

一、指导思想

  以__精悉粗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观。

  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简皮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章节的内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

  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教学进度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第1~3周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4~7周

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第8~10周

期中复习检测第11周

第九章:多边形第12~14周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拦陆差转第15~17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第18~20周

六、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继续坚持课改,开展分层教学,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2)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今年是两处中学合并的第一年,由于师资短缺,班级人数多达64人左右。

  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

  合并前某处中学的班级数学成绩每班及格的只有7、8个人。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__.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习考试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

  安排一个课时讲授。

  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

  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

  )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4)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 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 4)(x—4)。

9m2—4n2

=(3m)2—(2n)2

  =(3m 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 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 b)2—c2=a2 2ab b2—c2。

  (2)a4—1=(a2)2—1=(a2 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 y。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5)

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同时,开门见山较直接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探究新知:

(1)、画平行线: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

  学生用方格或笔记本上的横线。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问题1:如何得到同位角?a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如可随意画2b

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如图1,∠1c

  和∠2是同位角。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得到同位角的过程,特别要让学生明白所得的同位角是任意的而不是特殊角、特殊位置的。

问题2:你准备怎样去找∠1和∠2的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后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如测量或剪下其中某一个角把它贴到另一个同位角的位置上去观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形成整个班级内的合作与交流,让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探究出结论。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只有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谁,其七年级数学课程的效果才能会明显。这是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

  6.1.2平方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咐棚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折纸认识第一个无理数2,并通过估计它的大小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用计算器计算算术平方根,使学生了解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纳手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再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找出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感受算术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2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并且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①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②会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引入: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如图,把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将所得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你知道这个大正方衡茄则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x?2,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可知x?

    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

  二、讨论2的大小:

    由上面的实验我们认识了2,它的大小是多少呢?它所表示的数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讨论2的大小。

  因为12?1,22?4,1<2<2,所以1<2<2.

    因为1.4?1.96,1.5?2.25,所以1.4<2<1.5。

  因为1.41?1.9881,1.42?2.0164,所以1.41<2<1.42

  因为1.414?1.999396,1.415?2.002225,所以1.414<2<1.415

  ??

    如此进行下去,我们发现它的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像这样的数我们成为无限不循环小数。22222222,222=1.41421356??

    注:这种估算体现了两个方向向中间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好理解,教师在讲解时速度要放慢,可能需要讲两遍。2=1.41421356??,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是很抽象,没有办法全部表示出来它的大小,类似这样的数还有很多,比如,,7等,圆周率π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大多数计算器都有“”键,用它可以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2(精确到0.001

  解:(1)依次按键

    (2)依次按键3136?,显示:56.所以?562=,显示:1.414213562,这是一个近似值。所以2?1.414.

    注: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的顺序可能有所不同。

  四、探索规律:

  (1)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2.5625

  (2)用计算器计算3(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并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0.03,300,

    30000的近似值。你能根据的值求出30的值吗?

    学生通过计算器可求出(1)的答案,依次是:0.25,0.791,2.5,7.91,25,79.1,250。从运算结果可以发现,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10倍。

    由?1.732可得.03?0.1732,?17.32,30000?173.2,由3的值不能求出30的值,因为规律是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才扩大或缩小10倍,而3到30扩大的是10倍,所以不能由此规律求出。

    此题学生可独立完成。

  五、实际应用:

  例1、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300cm

    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与宽之比为3:2,不知道能否裁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否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分析:学生一般认为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通过计算和讲解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cm,宽为2xcm。

    22根据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可得:3x?2x?300,6x?300,x?50,x?22∴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cm。因为50﹥49,所以﹥7,从而﹥21

    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应该大于21cm,而已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只有20cm,这样长方形纸片的长将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

    答:不能同意小明的说法。小丽不能用这块正方形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

  六、随堂练习: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2036(3)(精确到0.01)

  2、估计大小:

  (1)与12(2)?1与0.52

    3、已知2?1.414,求0.02,0.0002,200,20000的值。

  七、课堂小结

  1、被开方数增大或缩小时,其相应的算术平方根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夹值的方法来求出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7页习题6、1第3、5题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几何画板运用

  摘要:

    几何画板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为数学教学提供服务的信息技术软件,因其为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教学环境及数形结合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帮助教师更便捷地制作数学教学有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创新精神。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将模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具体,以更好地掌握具体数学知识。

  本文将主要针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几何画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现代教学中,而今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辅助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几何画板是一种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不仅能作图与计算,还能适应现代课程教学内容,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有助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学生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文本,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其引用其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能通过这种高科技技术的展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如何将几何画板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对此本文将简要探讨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以人为本,避免喧宾夺主

    几何画板虽然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教学原则,而不只是机械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到几何画板中,让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独树一帜、照本宣科、喧宾夺主。

  所以,制作几何画板时,教师应当详细分析课堂教学内容,公平合理地安排学生实践活动,组织与安排好学生演板练习、提问回答等相关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等。

  例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教师可先借助几何画板进行复习导入,运用课件展示点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而后组织学生思考与回答,紧接着运用几何画板呈现大量数学知识理论与定义,得出点与圆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再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展现直线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不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则无法实现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海量的信息。

  最后,借助几何画板导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学习,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几何画板制作出“日环食”这一动画效果,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

  二、借助几何画板,创造学习环境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借助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教学,学生能任意移动、观察图形,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测与验证,加强学生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从而丰富几何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证明能力。

  由此可见,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软件的出现与运用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清晰,让原本厌恶数学的学生认为其生动有趣,不仅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诸多便利与条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敢于追求知识。

  此外还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将学习数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通过几何画板这种教学软件的运用,学生将那些需要反复认知与学习的数学概念与学习内容直接复制拷贝回家反复学习,为学习困难户提供一次再认与再学习的机会,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运用几何画板,揭示定理联系

    通常而言,不同数学知识概念或者相关对象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某种联系与差异。

  运用几何画板中的动态功能一定程度上能揭示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还能更方便、快捷地呈现出彼此之间的运动变化过程,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本质,获得正确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助于发展与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

  比如,教授“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帮助更直观生动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概念,还有助于学生区别其与中心对称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差异。

  四、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发现问题

    几何画板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教学环境与条件,易于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

  这种教学软件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制作出生动逼真的动画效果,还能随意拖动鼠标,动态测量角度大小,还能任意变换图形形状,将其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为创设动态学习环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程设计与分析教学,让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与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动手实践机会,丰富课程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积极探索、主动研究,为高效数学课堂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性认识,还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树立正确数学学习意识,有助于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仲从桂单位:沭阳县华冲中学

  参考文献:

  [1]常家洁.“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2]赵生初,杜薇薇,卢秀敏.《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04-107.

  [3]翁娟娟.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李玉权.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05:134-135.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代表着七年级数学教师对课堂的假设与预想,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局历侍言准确表达

  ;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烂伏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桐吵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的对顶角是,的邻补角是

  若:=2:3,,则=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则

  5.1.2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与∠是同旁内角,且∠=50°,则∠的度数是()

  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如果∠1 ∠3=1800,根据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如图(2)

  (1)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___;

  (2)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__;

  (3)如果∠A ∠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如果∠A ∠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新课:

  例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

  理由如下:∵b⊥a,c⊥a

  ∴∠1=∠2=900(垂直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考:

  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

  例2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

  (1)求∠2的度数;

  (2)FC与AD平行吗?为什么?

  巩固练习

  1.教科书19页练习

  2.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与DE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

  3.如图所示,已知∠D=∠A,∠B=∠FCB,试问ED与CF平行吗?

  4.如图,∠1=∠2,∠2=∠3,∠3 ∠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

  作业:教科书19页习题5.2第7、8题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学目标]

  3.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4.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设计]提问

  复习题: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a∥b,b∥c,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新课:

  直线平行的条件

  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

  如果∠4 ∠2=180°,a∥b吗?

  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

  例题已知:如图,直线AB,CD,EF被MN所截,∠1=∠2,∠3 ∠1=180°,试说明CD∥EF.

  解:因为∠1=∠2,

  所以AB∥CD.

  又因为∠3 ∠1=180°,

  所以AB∥EF.

  从而CD∥EF(为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 ∠2=180°

  B.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C.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D.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 ∠2=180°

  2.如图:(1)已知∠1=65°,∠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65°,∠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3))如果∠4=60°,∠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3.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 ∠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 ∠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 ∠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 ∠5=____,所以可确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第5题图

  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AC;

  (2)如果∠1=________,那么EF∥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

  (4)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

  6.

  7.

  课后作业:习题5.2第1,2,4题.

  补充练习:

  已知: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

  于E、F,EG平分∠AEF,

  FH平分∠EFDEG与FH平行吗?为什么?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一、使课题的引入更具有趣味性

    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风趣幽默的话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比如,教授整式加减的时候,教师可先给学生讲个笑话:“王阿姨家养了3只羊和9头猪,小军却数出12头猪,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听完后,学生都会笑着回答:“那是因为他把羊给数上了。

  ”学生为什么会笑呢?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猪与羊是不同种类,不能这样将数量相加。

  此时,教师可以导入授课的重点,即合并同类项就是不同类的事物不能合并。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同类项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

  ”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摒弃师道为大的旧俗,和学生建立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走到学生的身旁,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选择、提问,积极参与他们的自由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让学生不再抗拒教师。

  如果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就能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内进行与完成。

  要想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性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状况,还要考虑怎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相关的技能。

  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大胆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三、设置问题的层次性

    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如果设置的问题过大,会使得学生思考边际过大,甚至会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信心。

  但如果设置的问题过小,又会缺乏思考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想好该如何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大部分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里清楚了解知识点。

  比如,在讲授根与系数关系的时候,我首先给出4个方程式:①x2-5x-6=0;②x2 3x 2=0;③x2-x-6=0;④x2-3x 7=0。

  然后,我要求学生分别求出a、b、c的值,并解方程求出每个方程式的两根之和与积。

  学生很快就发现方程式④不能求出答案。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因为△<0,所以方程无解。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前3个方程式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和原来方程式a、b、c的关系。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当二次系数a=1时,两根之和恰好是一次系数b的相反数,而两根之积也为常数项。

  此时,我再给出方程式2x2-6x-7=0,学生就懂得按照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二次系数变成1再进行解答,这样就能将特殊转化成一般。

  四、训练多样性的思维模式

    1.训练思维速度。

  这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的。

  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新课后,教师要安排教材中的练习作为检查的速算题。

  教师也可精心编写概念性强、灵活性高、覆盖面广的选择、判断、简答题等,开展专项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2.训练思维质量。

  教师可充分组织学生对于某些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特点等展开讨论。

  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从而能有效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逆向思维。启迪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起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训练发散思维。

  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打破问题为起点,讲结论作为重点的封闭式教学,重新构造出一种以探究为关键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五、结题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努力实践,认真思考,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前行,坚持新课程的理念,并以此引导课堂教学,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大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者:李全元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五中学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数学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学情分兆锋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

  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

  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

  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

  认真做到备学生。

  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空渣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斗猜悄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

  第三周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7.4镶嵌活动小结期中考试

  第八周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五

  第九周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9.1不等式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二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4)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上期数学成绩上看,两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包括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和平移共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交换的内容。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而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第6章本章主要学平方根与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这一章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他们要从有理数进入到无理数的领域,认识上将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范围,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与界限。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两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内容。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其中,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实际问题始终贯穿全过程之中进行。

  消元思想——解方程组时“化多为少,由繁至简,各个击破,逐一解决”的基本策略,是产生具体解法的重要基础,而代入法和加减法则是落实消元思想的具体措施。

  先了解基本思想,然后在基本思想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是本章内容安排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几何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是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是基本技能。

  本章重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注意体现列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组)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本章通过一些案例展开有关内容,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展示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一般过程。

  其中重点在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上,所涉及的分析数据比较简单,较复杂的内容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进一步讨论。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七年级(下)的六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

  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个人教学进度安排

  第1、2、3周学习第五单元

  第4、5、6周学习第六单元

  第7、8周学习第七章

  第9、10、11周学习第八章

  第12、13周学习第九章

  第14周学习第十章

    第15、16周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三

  一、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10人,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43%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x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

  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

  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0%。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2016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4.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5.2016年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_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案网免费发布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更多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磨敏做惯。

  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

  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拿脊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瞎衡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

  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

  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

  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

  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

  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教学进度表(略)

篇二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

  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

  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

  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

  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喜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及反三归一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兼顾到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优生要注重提升能力,开拓知识视野,让他们吃好吃饱,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困生,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易于消化、营养健康,为他(她)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7、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10、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习题系列化。

    11、关注中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步中考的训练,为九年级毕业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2课时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5.4平移小结、复习

  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五周6.1平方根

  第六周6.2立方根6.3实数小结、复习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七周7.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

  第九周第十周期中复习备考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1课时

  第十一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三元一次方程组小结、复习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第十四周9.1不等式

  第十五周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第十六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期末复习备考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作为科任教师,更要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技巧、方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章节的内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

  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继续坚持课改,开展分层教学,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教学进度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第1~3周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4~7周

  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第8~10周

  期中复习检测???????????????????????????????????第11周

  第九章:多边形?????????????????????????????????第12~14周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第15~17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第18~20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学们知道垂线与相交线的知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腊庆轮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轮信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差段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