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新闻两则》答案都包括哪些内容?

作者:邴鸿泽时间:2023-07-23 13:32:11

导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新闻两则》答案都包括哪些内容?1.新闻标题: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新闻两则》答案的内容-引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中的《新闻两则》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解读其中的答案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写作和阅读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新闻两则》答案都包括哪些内容?

1.新闻标题: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新闻两则》答案的内容

  -引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中的《新闻两则》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解读其中的答案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写作和阅读技巧。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新闻两则》答案中包括的内容。

2.新闻一答案的内容

  -事件概述:首先,答案中会给出新闻一的事件概述,包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事件要点:其次,答案中会列举新闻一的事件要点,这些要点是新闻的重点和关键信息,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新闻结构:答案还会分析新闻一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等部分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新闻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语言特点:此外,答案会解释新闻一中的语言特点,包括新闻的客观性、简洁性、准确性等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对新闻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新闻二答案的内容

  -事件概述:同样地,答案中会给出新闻二的事件概述,让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事件要点:接下来,答案会列举新闻二的事件要点,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和要素。

  -新闻结构:答案会分析新闻二的结构,解释标题、导语、正文等部分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对新闻的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语言特点:最后,答案会探讨新闻二中的语言特点,如客观性、简明性、准确性等,培养学生的新闻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4.总结和观点

  -总结答案的内容:通过介绍新闻一和新闻二答案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答案中包括了事件概述、事件要点、新闻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观点:从学习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写作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上述内容的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新闻写作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准确、简洁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本答案【五篇】

  【1新闻两则】

    1.(1)歼(2)窜(3)纤(4)泄(5)塞(6)遏2.(1)文中指敌军溃败退却。

  (2)文中指人民解放军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3.(1)阻遏(2)阻隔4.不能去掉。

  因为“至发电时止”说明该路解放军还在继续渡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5.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6.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7.不能。

  因为扬中等广大地区已解放,所以用“占领”一词;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一词;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一词。

  8.北大西洋发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1000多人沉入大海。

  9.(人物):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和船员(时间):1914年4月47日夜)(地点):北大西洋(事件起因)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事情经过):与冰山相撞时,船还在快速前进,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后来是一片混乱、恐惧,并展开了一些救援,可惜救生船只够一般人食用;船长。

  船上多数人工作人员(包括乐队)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救援。

  (事情结果):1000多人沉入大海。

  10.(1)指出声誉很好的防水舱却没有起到一点作用;“享有盛誉一词”,带有记者明显的揶揄。

  (2)表现了记者对防范措施不得力造成的巨大损失的遗憾。

  11.提示:这些描写包含着记者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12.略(要求具备新闻基本要素)。

  【2芦花荡】

    1.(1)提(2)趴(3)疟(4)噤(5)蹿(6)仄2.(1)滴落(2)浮动(3)飘撒3.(1)说的话做不到,让人笑话(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老头子设计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5.不能去掉。

  这是老头子机智的表现。

  他这样做是为了麻痹敌人,使敌人误以为他是偶然闯到这里的,为下面的战斗作准备。

  6.写出了老头子撑船技术娴熟,镇定自若的特点。

  7.略(要能体现老头子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日本鬼子的强铅消誉烈仇恨。

  )8.写出当时情势之急,表现出妇女们急于摆脱敌人追击的迫切心情。

  9.誓死不当俘虏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10机智、沉着、冷静。

  11.暗示全民皆兵,暗示一场伏击战将在这里展开12.示例: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淳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

  【3蜡烛】

    1.(1)lì(2)jiàn(3)jū(4)zhuó2.(1)声生(2)斜邪(3)由尤3.(1)精疲力竭(2)永垂不朽4围巾的颜色为黑色,.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5.不能。

  “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非常珍惜这支蜡烛,把它藏得很深,只能用手摸索着拿出来。

  6.略(对内心活动有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7.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一份最珍贵、最诚挚的情感。

  8.那么得意(那么翘尾巴)。

  9.新兵班长对“我”格外严厉,经常加重训练强度,还不时对“我”变脸。

  10.新民班长复员时来桥神看“我”,告诉“我”他因为“新兵时训练没跟上去”,所以没机会进八连,他是为了要把“我”送到八连才对“我”格外严厉11.一个有志向、爱新兵的伯乐12.示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槐段)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盘踞了22年的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和神旺气足。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1)振震(2)像象(3)废费2.(1)推重(2)让(3)推崇(4)推荐3.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4.指圆明园5.示例:笑里藏刀两强盗。

  6.运用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和洗劫,活画出英法联军虚伪的嘴脸。

  7.站在人民的立场*政府犯下的罪行,同时表明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

  8.凭他们的杨枪炮,也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9.骄傲自大,腐败充塞。

  毒杀革命群众。

  10.因为清政府的军队帮着侵略者打义和团,杀害拳队领袖,成了侵略军的开路先锋11.因为义和团的群众运动这一革命力量存在,因为有着四万万有蓬勃生气、勤俭巧慧的中国劳动人民。

  12.提示:.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如12生肖铜头像。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10月18日、19日,侵华英军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圆明园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所谈感受能发自肺腑即可。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1)戮(2)谬(3)健2.(1)计纪(2)题提(3)刻克3.如果甚至/也那么4.(1)刀(2)弓(3)枪(4)剑5.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和现实融合了。

  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没有忘记历史,这又是美丽的。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纳粹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这又是何等荒谬。

  6.包含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包含着南斯拉夫人对纳粹强盗的控诉,对暴力的反抗,对自由的执著。

  7.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8.表明善良的南斯拉夫人民心中没有复仇的欲望,只有正义的呼声;表达了他们希望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的愿望。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某地两个美国人五十10.不能。

  “依然”表明“我”在此之前增经被这段对话的内容震动过。

  11.不好。

  “黑暗而潮湿”表明地下室的环境十分恶劣,“芬芳”则表明鲜花的美、香和充满生命力,从而增强了地下室与鲜花反差,使主体更突出。

  12.那束鲜花是蔷薇还是雏菊。

  只要是鲜花就能表现地下室主人对希望、自由和平安的执着追求。

  13.示例:一个人在遭遇苦难之时,只有斗志不落,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状态,才能尽快从走出低谷。

  积极的态度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希望降临的曙光。

  14.略(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即可。

  )。

八年级上语文作业本第1课答案

  第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磨烂的一切新闻事物、现象。裤游型这是一种对“新闻”的广义的理解。

  第二种是指与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相关联的事物、现象。这是一种对“新闻”的广义的理解。

  第三种是专指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实践的报道这种想象和行为本身。这是对“新胡猜闻”的一种狭义的理解。

  第四种是特指新闻媒体上所报道的那些属于消息类体裁的东西。

  这种“新闻”实际上指的就是消息。

  这是对“新闻”的一种最狭义的理解。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课后题答案

一、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弊轮罩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租闹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

  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

  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

  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

  地点?安庆、芜湖线。

  原因?要渡江。

  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

  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

  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

  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

  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桐则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

  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

  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

  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

  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把握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二、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练习说明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教学建议

  一、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传统课文,以往都放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本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前一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后一则新闻,需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概况,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概况。

  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

  例如前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后一则新闻说到的蒋介石调整兵力部署的种种举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三、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创新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有关资料

一、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节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出处同上)

三、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出处同上)

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点

  (一)依时叙事。

  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二)详略得当。

  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四)去粗取精。

  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

  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五)语言精练。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

  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

  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

  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

  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

(出处同上)

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二题答案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扒薯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空答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斗此慧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求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同步测控优化设计的参考答案第一课是新闻两则...

一、1.dídānɡjiānkuìsuíjìnɡèèyùcuàn

2.①锐气税收②芦荻获取③悲哀衰老④歼灭纤维⑤击溃遗留⑥蓑衣衷心

  3.①不能。

  如庆腔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②好。

  “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

  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

  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脊差坦是根据地巩固了;“樱桐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CDCA

二、(一)5.不料首先已

  6.B7.真实,及时。

8.句(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其余的都是略

跪求!!!。。。八上语文作业本答案 人教的。。。

  12 桥之美1.(1)销 (2)介 (3)谱 (4)驻 (5)孕 (袜凯6)瞻  2.(1)破坏人的兴致。

   (2)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B  4.(1)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2)北宋 张择端  5.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王勃《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宋之问《灵隐寺》)/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6.乌镇石桥:开阔。

  /江南乡间石桥:诗意。

  /长桥:有生命。

  /风雨桥:悠闲。

    7.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苇丛生命化、人格化,使苇丛显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同时也突出了石桥给人的美好感受。

    8.写出了桥孔之多,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能使人体会酣畅淋漓的满足之感,更具体地说明了长桥之美。

    9.写出了画家和摄影师们在桥上极力寻找、争抢好的创作视角的场景,表现了桥对于欣赏美景的重要作用。

    10.杭州西湖断桥的故事:白娘子与许仙相识于断桥,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

  单元复习1.(1)驻 (2)纳 销 (3)迥 缀  2.C  3.A  4.(1)便引诗情到碧霄 (2)浮云游子意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示例: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埋凯波江上使人愁  5.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所以鉴赏园林不能错过苏州园林。

    6.示例:寒冬里看到春光 痛苦中看到幸福  7.宏伟、壮观,布局严密、协调,富于艺术魅力。

    8.(1)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镜廊制造的优美的景观带给人的美好、奇妙的感觉。

   (2)运用数字说明和对比说明弯好唤,写出了到凡尔赛宫来的各国游人络绎不绝。

    9.没有离题。

  写大花园的美景正是为了表现凡尔赛宫不仅正宫宏伟、壮观,连外部环境也非同一般,更加突出了凡尔赛宫的独特魅力。

    10.表现了凡尔赛宫不仅建筑、装饰吸引人,它在历史上还具有特殊的地位、重要的意义。

    11.(1)美景 (2)旅店 (3)适逢 (4)终于  12.B  13.(1)遗憾的是我不是你的同族长辈,否则要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训斥你。

   (2)你自以为有才学,如此高傲地对人,你以为中了个进士就到顶了吗?  14.萧颖士是一个恃才傲物、没有修养的人。

    15.略。

  第四单元16 大自然的语言1.(1)孕 (2)匿 (3)萌 (4)翩 (5)融 (6)莺  2.(1)文中指各种花一个接一个开放。

   (2)文中指春、夏、秋、冬,不断循环。

    3.B  4.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5.(1)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2)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6.不能。

  因为这几段文字是按照由主到次(或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7.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

    8.示例:树木抽青,表明初春来临。

  17 奇妙的克隆1.(1)胚 (2)蜍 (3)泌 (4)匐 (5)栖 (6)椎 (7)衍 (8)濒  2.(1)共 供 (2)积 集  3.(1)相安无事 (2)难能可贵  4.B  5.①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②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③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6.形象地说明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好处。

    7.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②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理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③科学的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

  (不求有统一的答案。

  )  8.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及人类对克隆的思考。

    9.略(要有明确的观点,并自圆其说。

  )。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1)骸 (2)褶 (3)溯 (4)劫 (5)壳 (6)汐  2.(1)分裂 (2)撞击  3.(1)置之不理 (2)一无所知  4.(1)所以 (2)而且  5.指有巨大能量和破坏力的流星雨的撞击。

    6.①巨大的流星雨引发的自然灾难;②战争、火山爆发和地震。

    7.说明了流星雨有巨大的能量和破坏力这个特点。

    8.①考古的最新发现证实,巨大的流星雨引发的洪水和绵延几千里的森林大火,使当时地球上最先进的文明毁于一旦;②地理研究方面没有找到相关的地震或者火山爆发的有力证据;③维克特·克拉博的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理论。

    9.示例:①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②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艰苦的努力。

  19 生物入侵者1.(1)劫 (2)栖 (3)斓 (4)咎 (5)竞 (6)衷  2.(1)文中指夏威夷岛上的鸟类注定要遭受灾祸,想逃也逃不脱。

   (2)文中指蛇、蜥蜴、山猫等盘踞山林。

    3.A  4.(1)鸠 鹊 (2)李 桃 (3)螳螂 黄雀 (4)小鱼吃虾米  5.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破坏该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生物。

    6.“前者”指来自亚洲的天牛,“后者”指来自南美的红蚂蚁。

    7.更具体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大。

    8.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9.略。

  20 落日的幻觉1.(1)遐 (2)绮 (3)殷 (4)绚  2.C  3.(1)陈情表 太阳快要落山了 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李商隐 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 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4.(1)天空中现出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2)太阳变扁。

    5.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人眼的叠合效应。

    6.(1)“以上”表示范围,准确地说明紫色光被散射高于红色光的倍数。

   (2)用比喻说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时太阳的形状。

    7.运用数字精确地说明了折射的形成原因,以及折射使落日呈现的形状。

    8.比如古诗“长河落日圆”,巴金的散文《海上日出》等。

  单元复习1.C  2.D  3.(1)萌发 (2)取代 (3)撞击  4.C  5.(1)云外一声鸡 (2)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3)夜阑卧听风吹雨  6.语言表达不清楚 写作目的不明确  7.略(围绕“技术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谈即可。

  )  8.表明森林资源告急,前景令人忧虑,同时告诫我们要保护森林。

    9.“依旧”强调了砍伐者顽固不化以及拯救森林工作的艰巨性。

  “依然”强调绿色运动的长期性。

    10.好。

  ①拟人化手法突出森林资源破坏惨重,“哭泣”更是对砍伐者的无言控诉;②设下悬念,引起下文。

    11.(1)才 (2)吃饭 (3)就 (4)拜访  12.C  13.(1)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了一座玉制的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慌乱中玉钟“砰”地掉到地上。

  (2)他吩咐开饭,桌上是自己园里种出来的蔬菜,中间仅放一盘肉罢了。

    14.他出访时穿平民衣服;面对山珍海味不下箸;穿破的粗绸衣;下级撤去华贵物品才敢接待他。

    15.略。

第六单元

  26 三 峡1.A  2.(1)毫无 (2)太阳 (3)有时 (4)白色的急流 (5)很、非常 (6)消失  3.C  4.(1)猿鸣三声泪沾裳 (2)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3)郦道元 水经注  5.C  6.(1)(白帝城和江陵)两地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悬泉和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有很多趣味。

    7.秋季。

  霜、寒、肃。

    8.夏季:迅猛湍急。

  春冬:秀丽奇绝。

    9.略(提示:抓住景物特点,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描写。

  )。

  27 短文两篇1.B  2.(1)交相辉映 (2)四季 (3)消散 (4)高兴的样子 (5)共同、一起 (6)交错纵横  3.(1)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2)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3)陶弘景 苏轼 东坡志林  4.略  5.(1)考虑、想到 (2)只是  6.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7.示例: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  8.示例: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④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9.①和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②清冷的秋夜里凄凉的心情。

  ③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④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

  28 观 潮1.C  2.(1)农历十六日 (2)几乎,将近 (3)穷尽 (4)踩 (5)一点也不能 (6)去,往  3.D  4.C  5.(1)画着文彩 (2)岸边  6.(1)(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忽隐忽现。

   (2)饮食和各种货物的价钱都比平常加倍的高。

    7.表现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8.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9.特点:气势大,壮阔,激烈汹涌,江水泛白。

  29 湖心亭看雪1.C  2.D  3.张岱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4.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5.(1)这 (2)全,都 (3)酒杯 (4)客居  6.(1)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7.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8.恰当。

  如此大雪天竟独去湖心亭,足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9.(1)①⑤⑦ (2)②⑥ (3)③ (4)④。

  30 诗四首1.(1)扛着 (2)只要 (3)飘飞的蓬草 (4)爱 (5)缓慢 (6)登楼  2.(1)白头吊古风霜里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3.(1)王昌龄 (2)陶渊明  4.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5.“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6.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7.①“更”是“再”的意思,写出了诗人要友人多喝一杯又一杯,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之情。

  ②一个“合”字,写出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繁茂,风光无限美好,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单元复习1.B  2.(1)这 (2)消散 (3)考虑 (4)画文彩 (5)几乎 (6)酒杯  3.A D  4.(1)长河落日圆 (2)江入大荒流 (3)水中藻、荇交横  5.(1)《陶庵梦忆》 《东坡志林》 (2)郦道元 陶渊明  6.略  7.(1)快 (2)延长  8.(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9.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10.(1)水流湍急。

   (2)江水澄澈,风光妩媚。

   (3)猿鸣幽凄,山谷空旷。

    11.A B  12.B  13.(1)你莫非是偷来欺骗我的吧?/你难道不是偷窃来欺骗我的吗? (2)这不是你的钱,一定是上天赏赐给这位贤良的母亲养老的。

    14.不贪财;正义不徇情;重视子女品质的培养。

    15.多、密。

    16.写出了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黄莺自由自在地歌唱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因万紫千红的春花而流连忘返,心中充满无限欢乐的情感。

    17.略。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1.(1)歼(2)窜(3)纤(4)泄(5)塞(6)遏2.(1)文中指敌军溃败退却。

  (2)文中指人民解放军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3.(1)阻遏(2)阻隔4.不能去掉。

  因为“至发电时止”说明该路解放军还在继续渡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5.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6.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7.不能。

  因为扬中等广大地区已解放,所以用“占领”一词;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一词;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一词。

  8.略(要求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

2芦花荡

  1.(1)提(2)趴(3)疟(4)噤(5)蹿(6)仄2.(1)滴落(2)浮动(3)飘撒3.(1)说的话做不到,让人笑话。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老头子设计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5.不能去掉。

  这是老头子机智的表现。

  他这样做是为了麻痹敌人,使敌人误以为他是偶然闯到这里的,为下面的战斗作准备。

  6.写出了老头子撑船技术娴熟,镇定自若的特点。

  7.略(要能体现老头子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日本鬼子的强烈仇恨。

  )8.示例: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淳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

3蜡烛

  1.(1)犾ì(2)犼犻à状(3)犼ū(4)狕犺狌ó2.(1)声生(2)斜邪(3)由尤3.(1)精疲力竭(2)永垂不朽4.(1)———(2):5.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6.不能。

  “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非常珍惜这支蜡烛,把它藏得很深,只能用手摸索着拿出来。

  7.略(对内心活动有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8.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一份最珍贵、最诚挚的情感。

  9.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和神旺气足。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1)振震(2)像象(3)废费2.(1)推重(2)推让(3)推崇(4)推荐3.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4.略(语句通顺,句子连贯,必须用上规定的三个词语。

  )5.指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

  6.示例:笑里藏刀两强盗。

  7.运用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和洗劫,活画出英法联军虚伪的嘴脸。

  8.站在人民的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同时表明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

  9.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如12生肖铜头像。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10月18日、19日,侵华英军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圆明园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所谈感受能发自肺腑即可。

  )。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1)戮(2)谬(3)健2.(1)计纪(2)题提(3)刻克3.如果甚至/也那么4.(1)刀(2)弓(3)枪(4)剑5.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和现实融合了。

  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没有忘记历史,这又是美丽的。

  而纳粹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这又是何等荒谬。

  6.包含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包含着南斯拉夫人对纳粹强盗的控诉,对暴力的反抗,对自由的执著。

  7.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8.表明善良的南斯拉夫人民心中没有复仇的欲望,只有正义的呼声;表达了他们希望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的愿望。

  9.略(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即可。

  )。

单元复习

  1.(1)蹿蹿仄(2)窖揣藏2.(1)忠衷(2)安按(3)忌纪3.(1)溃退(2)富丽堂皇4.(1)“智慧”改为“聪明”。

  (2)删去“的原因”或“的结果”。

  (3)删去“使”。

  5.示例:中国队首场世界杯热身赛战平/中韩足球世界杯热身赛握手言和6.(1)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7.示例:吹散人间的阴霾春雨滋润世间的万物8.①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②惟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

  9.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一次收留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渴望和平。

  (意思对即可。

  )10.镇定,坚强,善良,勇敢。

  11.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冒险再次到女主人家避难;女主人在丈夫因救助安道特而遭枪杀后,冒险再次将他藏起来。

  12.(1)向(2)戏弄(3)喜欢13.点燃蜡烛照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14.担心自己年纪太大。

  15.略(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16.略。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