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作者:朱铭程时间:2023-07-23 14:08:37

导读:" 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大神们帮帮忙1.简介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它是由易经和十翼组成,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卜筮预测的功能。2.研究周易的意义: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

周易的论文要写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1.简介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它是由易经和十翼组成,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卜筮预测的功能。

  2.研究周易的意义: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可以探讨周易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中的许多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论文可以深入探讨易经中的阴阳学说、五行理论、天人合一观念等,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4.周易的卜筮预测功能:周易不仅具有哲学思想,还包含了卜筮预测的功能。论文可以着重讨论易经中的卜筮方法和卜筮结果的解读,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5.周易的研究方法:研究周易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论,如文本研究、历史比较、哲学分析等。论文可以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研究周易,同时也可以对现代研究中的争议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6.周易的现代应用:虽然周易诞生于古代,但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某些方面仍然能够产生联系。论文可以探讨周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管理学、心理学、决策分析等领域,以及其对现代人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7.周易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论文可以回顾周易的研究历史,总结当前的研究现状,同时展望未来周易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以推动周易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8.结论:通过对周易的论文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同时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与周易相关的价值和意义。周易的论文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借助大神们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周易的奥秘。

求周易论文

  一、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中国这片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神圣土地上,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领风骚的壮丽奇观,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大精深、影响广远的坚实底蕴。

  作为《周易》两大部分之一的《易传》就诞生在这一人类文明群芳争艳的伟大历史时期。

  而《周易》的另一组成部分,即《易经》,则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西周初期即已基本形成。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

  <<周易》这部“最正确、最有体系、洵吾炎黄胄裔所堪自诩之宝典”,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外无数往圣时贤都对它怀有一种宗教崇拜般的特殊感情,并不惜皓首穷经,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热情都献给它。

  二、《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高汪轿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一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於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陵运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

  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於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本文把《易经》和《易传》中涉及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归纳作一处,加以简要的解释和刍议,进而对用易学的道理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下面,我们从《易经》和《易传》中选取有关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用来阐述把“易学”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

  “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

  立人就是树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从而生动而活泼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三、《周易》的现代意义

  当前,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全球形势日益复杂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国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对于处于大转型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面临着多重历史难题:如何处理悠久沉重的历史传统与飞速发展的戚肆现代文明的关系,小农生产意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的关系,加快现代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文明的健康进步与消除文明的异化倾向的关系等。

  在这种历史转折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并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家,如何从古代文化成就中获取可资发展的原动力,便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课题。当今的易学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便是这种时代需要的反映。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也是为了向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即我们要着眼于《周易》的现代意义,尽可能从中挖掘出积极闪光的思想意蕴。

  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中西方是相差甚远的:西方是以科学实证方法走上了征服自然的外在超越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文化成就;中国则是以直觉体悟方式走了发明本心的内在超越之路,也曾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那么,中国是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呢?《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它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生存智慧、人生哲学等,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几乎都有明显的《周易》烙印。

  具体来说,《周易》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阴阳对待、物极必反的变易学说,仰观俯察、“穷理尽性”[37]的认识论,“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主张,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参赞天地化育、德侔日月光明的超越理想,……所有这些思想内容都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生存格局、基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人在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都有非凡表现,创造出独具风采的伟大文明。

  中国古老的《周易》曾经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

  因此,我们相信,《周易》精湛的思想内涵,有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益于人类的全面进步。

  于是,及时而准确地发掘《周易》蕴含的渊博智慧,便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周易》提出了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一、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大法则:识天、顺天、乐天

  《周易》关于吉凶祸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规律。

  《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总是用自然现象来类比社会现象,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应然性。

  这里,《周易》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知天,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则。

  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

  天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要顺天,关键要抓住时机。

  时机抓住了,一帆风顺;时机失去了,后悔莫及。

  那么,人怎么办?《周易》认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性的地方也就那么几步,有些人善于审时度势,迅捷地捕捉住时机,一步登天,有些人则因一念之差、一步之迟而顿失时机,惜哉悲哉!古往今来,多少成败荣枯竟就在这一步之中,命乎?非也,乃时也!

  全段话前面是讲“知天”、“顺天”,后面讲到“乐天”。

  何谓“乐天”?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

  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

  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

  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

  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

  乐天知命除了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达观态度外,还往往表现为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徜徉山水,寄情自然,忘形骸于天地之外,这实是人生一大乐趣。

  《周易》“乐天”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陶渊明、李白就是两位最着名的代表。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大法宝,守正中孚尚和

  天人关系虽然是《周易》哲学的主题,但《周易》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周易》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

  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

  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

  前面我们谈到,《周易》的哲学是主体论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周易》谈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和同于人”富以其邻”。

  第一、如果缺乏诚信,就会出现思想隔阂,就会产生纷争。

  比如讼卦,卦辞就说,“讼,有孚窒惕”。

  就是说:为什么会去打官司呢?是因为彼此的诚信被窒塞了,这话说得很对。

  人与人之间,难免不发生利害冲突,但如果能开诚布公,相互谦让,至少不会闹到非公堂上相见不可。

  第三,诚信比物资重要。

  第四,诚信也要落实在帮助人上。讲诚信不能只是口里说说,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在帮助人的具体行动上。

  第五,只要处处以诚信待人,广施恩惠,其实是不必去问吉凶祸福的。

  益卦九五爻辞说得很清楚:“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

  《周易》关于“孚”的思想后来为儒家大加发展,提出“立诚”这一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上起了重要作用。

  《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

  “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

  “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

  “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和”往往以“中”为前提,“中”往往以“和”为归宿。

  “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

  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阴阳和顺是{周易》尚和思想的精髓。阴阳和顺指的是性质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交流、沟通与统一。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

三、处理一切事务的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虽说《周易》谈自强不息,谈果决很多,但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警惧、审慎。它不乏青壮年进取的气概,但更多的我认为倒是老年人的忧患和智慧。

  《周易》名之为“易”。

  易的解释很多,但“易”最基本的意义——“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

  《周易》不论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的形式来看;它都是讲变化的书,讲宇宙自然怎么变,人类社会怎么变。

  讲这些变,落脚点还是人应该怎样在这种变化韵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适变”是《周易》谆谆告诫人们的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法则。

  适变的前提是知变;也就是说要知道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变。

  化韵原因、规律。

  关于这《周易》谈得最多。

  《周易》认为,事物发展是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

  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周易》虽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周易》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

  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整个《周易》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周易》中占筮的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生哲理。

  从本质上采看,《周易》是一部哲学着作,是一把握人生的金钥匙。

  {周易》最大的可贵就在于它不仅揭示客观世界变化的规律,而且告诉人们如何去认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尽可能地去争取更好的结局,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变与适变是《周易》的全部宗旨。

有关周易的论文,帮忙想一个题目,最后还有论点

  太多了。

  比如,耐返题目:周易的吉凶观。

  论点:周易纤腔的吉凶昌竖饥在于人事的主观努力是否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致而不是祸福本身。

求一篇有关易经的3000字论文

  我读《易经》:谈谈乾坤两卦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乾坤是整部《易经》的核心,是易经大厦的两根顶梁柱,少了哪一根,它都有坍塌的危险。

  我读过几本关于易经的著作,对它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趋于真实。

  最开始也以为它是一本专注于算命的占卜书,是算命先生的看家宝典。

  如今,我早已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它的预测功能更多的强调人为,即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积极动作,而非听天由命的消极状态。

  其中没有绝对的“盖棺定论”式的判词,没有对“旦夕祸福”的绝对宣判和保证。

  其实占卜的本意是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就基本上明白了易经的真相。

    下面我们逐爻来看一下其中蕴含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乾: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辨析:乾坤两卦的初九都是讲要从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的形势,不可妄动。

    乾主要强调在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要把功夫花在修炼内功上来,属于“厚积薄发”中的厚积阶段。

    坤卦主要强调在危机面前,要未雨绸缪。

  见霜而为履冰甚至破冰做准备。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没有十年寒窗的磨练哪来金榜题名的荣耀呢?。

    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辨析:“一鸣惊人”的捷径或许是权威人士的举荐,当初许劭(东汉末年的人才鉴定专家)给曹操的评语—帆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曹操的崭露头角打通了道路。

  我们可以从更广义的层面上理解这条内容,就是要广结人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一个篱笆的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这张网上的节点多少,结实是最重要的,否则必然适得其反。

    坤卦主要侧重于灌输做人的道理,正直、讲原则、大度(外圆内方),这对于建立人际关系网也是十分主要的原则,正如孔夫子所言:人无信不立。

    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迹拦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辨析:乾卦主要强调努力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读书、做功课,多来几遍道理就出来了。

  这就是成功者常说的捷径,关键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坤卦主要强调要找准主心骨,不可随大流,即抓住主要矛盾。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就输在这方面,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往往是两者都悄悄地溜走了。

    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辨析:乾坤两卦的这一爻都主要讲蓄藏、隐忍的策略,跃要把握时机,渊要找对地方。

  这对矛盾一直伴随我们的成长过程,无论大小深浅,人生总免不了浮沉。

  浮的动机往往过于强烈,沉的智慧则常常不足。

  而要想达到“括囊”(沉默是金)或是“在渊”的境界则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坤: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辨析:乾卦这一爻属于“厚积薄发”中的薄发阶段,高高在上,至尊无比。

  这里的大人很有味道,我觉得理解为人民大众更为恰当,人民好比摩天大楼的地基,一旦被腐蚀,一切都将再度归于地平线。

  王朝的更迭最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希望如今的“在天者”不要忽视真正的“大人”,呜呼哀哉!希望而已。

    坤卦主要讲谦虚的道理,与上一爻蓄藏的道理是相通的,其实整个坤卦贯穿的精神就是顺,态州知就是谦。满招损,谦得益,下属最好不要抢领导的风头,一旦上了“在天者”的黑名单那就得不偿失了。

    乾: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辨析:物极必反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每每都会坠入它的循环。

    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坤: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辨析:乾卦主要强调团队的重要性,群龙无首,往往会导致混乱的状态,但在特定的阶段往往又使得秩序井然。

    坤卦主要强调善始善终的道理,说到底坚持才是硬道理。

    以上的见解似乎过于笼统,也有点简单。但是只要老老实实做了,有何必被冗繁的动机束缚呢。

    自己本科时写过一篇这样的论文,可惜当时是手写的,没保存下来。这篇是之后读书的过程中在博客里写的日志,可能不太切合你的要求,不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求一篇周易论文·是要有关于周易六十四卦中任意一卦的。帮帮忙啊!有...

浅析《周易》的尚中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向来崇尚中庸之道,而如其它众多儒家经典一样,《周易》中也有丰富的崇尚“中”的思想。本文从中爻位、中正和时中三方面进行阐述《周易》的尚中思想。

[关键词]:中、位、刚柔、时

  在《周易》里,尚中思想被置于最高位置,夬卦九五爻辞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中行”指九五爻居于上卦中位,行中道,所以无咎。

  所以“中”是《周易》的至上追求。

  劳思光说:“就‘中’观念讲,则是与‘变化’观念者扒相配者。

  就各状态(无论是人生历程或宇宙历程)之相续而论,有变化观念出现。

  但分别就每一状态论,则每一状态中又皆有一个可供选择之“中”。

  与‘变化’观念比观,‘中’观念即含有‘变中不变’之义。

  盖无论各状态如何变易不息,每一状态中皆有‘中’在。

  此‘中’被视为得正,故为‘吉’。

  [①]《周易》对“中”的理解,与孔、孟、《中庸》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中”的本意不是折中,而是“无过无不及”之“中”,而这个是否过或不及的标准,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理则,就是天道;而儒家向来讲求推天道以尽人事,所以遵循天道,尚中守中,便是人道。

  在《周易》里,无时无刻步体现尚中的思想。

得中则正的中爻

  中爻,即处于中位的爻,中位的说法,首先是由《易传·彖传》提出来的,它在解释《易经》时,以爻象在全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卦爻辞的意义,从而创立的当位、应位、中位等爻位说或嫌型,并被《易传》中的《象传》、《系辞传》所采用。

  而中位,就是指六爻中的二、五两个爻位。

  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这两个位的爻象被称为中爻。

  《彖传》认为,中则无不正,故中又称为中正、正中、中行、中道。

  中正,便是无过、无不及、无偏无邪的恰好的状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都是吉的。

  而“中”又有“刚中”与“柔中”之分,凡阳爻居中位,表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表征“柔中”之德。

  如巽卦《彖》曰:“刚巽乎中正而志行。

  ”九二《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九五《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比卦《彖》曰:“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九五《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解卦《彖》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

  正因为此,爻辞通例,二五两爻大多皆吉。

  即便是在凶卦之中,二五两爻依然较好。

  比如升卦《彖》曰:“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就是九二爻以刚中而应六五爻柔中,相应则相得,九二可以上升而亨通,这种有应可以衫猜亨通,正与应位原则相符。

  但是九二是阳爻居阴位,六五是阴爻却居于阳位,按当位原则,它们都不当位,应该是凶,然而它们居中,彼此相应,所以吉、亨通。

  所以,即使不当位,只要居于中位,也是无咎、吉的。

  再如《彖传》释噬嗑卦:“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柔得中”指六五爻。

  它以阴柔居阳位,不当位,而且与六二阴柔也无应,但它居于上卦的中位,所以有利于断狱。

  而蒙卦九二、六五爻以阳爻处阴位、阴爻处阳位分别居下、上体之中,虽不当位,但因其为刚柔得中之象,故其《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再如睽卦其《彖》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而其九二刚爻居阴位,六五爻却是以阴爻居阳位,二爻皆失位,但皆得中,得中即不失道。

  王弼在此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虽失其位,未失道也。

  ”[②]。

  可见,在《周易》那里,“中德”要优于“正德”,也就是说如果一爻居中位,但不当位,亦没有大碍。

  同时,如果阴阳爻既当位又得中即处于中正之位,则更是《周易》所极力推崇的。

  在《易传》对《周易》古经的阐释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中正”一词。

  如乾卦九五爻以阳爻处中位且阳位,即中正之位;阳爻符示刚健之德,故其《文言传》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同人卦二五两爻柔刚得位得中,其《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需卦九五爻以刚爻居上卦的中位,得中且正,是最为尊贵的天子之位,所以其《彖》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

  由此看来,《周易》是主“中”的,但是,如果既能处中又能刚柔当位,自然是更加吉祥亨通。

刚柔并济的中正之道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错杂构成,贲卦《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周易》中,阴阳以刚柔体现于人事之中,如邵雍称:“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③]。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设六爻以效三才之动,故六画而成卦也。

  六位,爻所处之位也。

  二、四为阴,三、五为阳,故曰‘分阴分阳’;六爻升降,或柔或刚,故曰‘迭用柔刚’也。

  ”。

  这即是说圣人作《周易》是顺合万物的性质和自然的变化规律的,确立天的道理为“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人的道理有“仁”和“义”。

  天地人统称“三才”,又各自包含着两个方面,即“三才两体”,是卦爻的基本元素,交错成八卦,八卦组合又成二十四卦。

  所以,仁义的德性在《周易》中就具体表现为刚和柔。

  就这一段,孔颖达正义注疏:“‘立人之道’至‘成章’。

  正义曰:天地既立,人生其间。

  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刮之义也。

  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

  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

  注‘二四’至为‘阳者’。

  正义曰:‘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者,王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也。

  ”[④]。

  和阴阳一样,刚柔是一对矛盾,却是有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矛盾,它们对立统一不可分离。

  易学家认为,中爻是阴阳堆里两极相逢并相互作用的中界限,王弼在注乾卦彖词“保合大和”时说:“不和而刚暴”。

  [⑤]即是说,乾道阳刚则要急迫的变化,其结果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使自身难以存在。

  再如妒卦,《彖》曰:“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九五《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此卦一柔五刚,九五刚中得位,孔颖达疏:“若刚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贞之女,则天下人伦之化乃得大行也。

  ”而同人卦二五爻分别柔居位,《彖》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

  刚柔并济在《周易》中还集中体现为“交感”的观念,如果上下卦所代表的的对象和其实际位置相悖,就会出现互换转化,力求赢得顺承交感。

  泰卦《象》曰:“天地交、泰。

  ”此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与天上地下的实际位置相悖,所以,上下卦在互逆中产生交感。

  刚由下而上,由顺而乘;柔由上而下,由乘而顺。

  再入豫卦《彖》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在刚和柔的互逆中,刚柔交感,从而达到顺达人情臻和天意。

“时中”的中节之道

  在《周易》里,“中”并非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处于流变状态之中。

  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周易》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时”。

  在《周易》看来,每个人都是处于大宇宙生生不息之流转、社会人生无穷之变迁的背景之下,宇宙及社会的时、空、物三要素结合起来对人构成了“遇”的意义。

  既然宇宙万有都是一种“时”的存在,它们的变化都是在特定的“时”之下的,那么,作为万事万物最佳呈现状态的“中”亦是“时之中”。

  因此,对人而言,人们在当下所居之人文分位上,要想达到“中”,就必须秉持“时”的理念,做到如艮卦《彖传》所说的“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使自身刚健奋勉,既要契合于每一时点或时段,又能偕时不断向前推进,才能“其道光明”。

  所以乾卦九三爻《文言》有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只有应时行其刚健奋勉的大有为精神,并随时通权达变,才能达到“中”的境界。

  那么“时”又如何在《周易》中落实于人事?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而《说卦》曰:“易六位而成章。

  ”由此可知,在《周易》里,可以把六十四卦看作宇宙间六十四种时间状态的表征,而每一卦中的六个爻,便看成是呈显该卦时间动态意义的六个相连续的单位,而周易中的每一卦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变易之中。

  所以每一卦也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屯》代表屯难之世,在这种时候,君子应该建功立业;《遁》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君子见此,应该远离小人等等,所以每一卦都有其时,也就是每一卦整体所体现出的具体情景。

  爻处于具体的卦中,其材质刚柔不同,所居的位不同,其吉凶悔吝也就不相同,所以卦吉,爻未必吉;卦凶,爻亦未必凶,但总的来说,顺时则吉,逆则凶。

  前文已说,“中”并非掐去两端独取中间,而是变通趋时,随时而应随时而动。

  所以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而《周易》对能够“时中”的理想的圣人人格亦有所阐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⑥]可见,“大人”作为理想人格的代言,唯其能够把握天道之恒常,因时而动,才可以时刻持守中正之道,才能彰显出其光明伟岸之中正人格。

  而“时中”也是朱熹所一直强调的,在《语类·卷六十七》中记载了多段他对此问题的看法:“如‘君子而时中’,则是‘中无不正’;若君子有时不中,即‘正未必中’。

  盖‘正’是骨子好了,而所事有未恰好处,故未必‘中’也。

  ”所以朱熹进而引申,“时中”不能光指形式上的“中”,更需要在实际的人事运用中,也能做到义理上的“恰到好处”、“斟酌得宜”、“无不当理”,他曾举例说明:“凡事先理会得正,方到得中。

  若不正,更理会甚中?……‘中重于正,正不必中。

  ’一件物事自以为正,却有不中在。

  且如饥渴饮食是正;若过些子,便非中节。

  中节处乃中也。

  责善,正也,父子之间则不中。

  ”而朱熹所讲的中节,也并非是节制,而是维护事物相对的动态平衡和最优适度。

  由此可以看出,尚中思想体现于《周易》的时、位之上,蕴含于经传系辞的方方面面中,揭示了事物最佳的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其内涵精蕴丰富,本文寥寥数千字难尽其义。〕,仅以有限的材料与所知,作浅微的分析。

“谈谈你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写一篇论文,题目自定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

  亦没有永恒的死。

  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

  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

  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

  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

  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

  团体、社会亦如此。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

  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

  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

  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

  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

  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

  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

  著名易学大师张延枣绝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

  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

  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

  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

  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兄慎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

  民间称无字天书。

  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

  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

  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

  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

  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

  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凳尘姿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

  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

  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

  这就是八卦的起源。

  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

  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

  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

  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

  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

  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

  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

  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迷信,何等的无知悲智。

  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

  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

  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迷信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迷信。

  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

  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

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有谁能帮帮我?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

  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态御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

  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

  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

  有许多东西是好的。

  有许多东西是糟粕。

  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

  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

  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

  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

  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

  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

  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

  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

  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

  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

  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

  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

  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

  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

  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

  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

  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

  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

  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

  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

  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锋差不可变”。

  使几千年期间帆基岩,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

  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

  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动力。

  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

  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导致国民虽众多,实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

  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

  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

  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

  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

  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

  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

  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

  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

  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

  愚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

  (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

  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仁者爱人”。

  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

  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

  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

  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

  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

  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

  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试概括出几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

  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

  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

  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

  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

  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

  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

  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佛并存,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入则为儒,修身则为道,三者一出。

  儒家之正统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战,也不容挑战。

  除非在政权没落,或瓦解情况,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头之日。

  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

  以权力代替法律。

  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

  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

  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

  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

  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

  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

  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

  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

  在发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讲的是科学和民主。

  科学,不但是重视科学技术,也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

  民主,即人民选举国家机关,并进行相应监督。

  这使西方社会数百年来一直生机勃勃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

  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处理非典工作有严重失职。

  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

  但中国对这起事情的处理,却十分费力。

  这类情况,在中国十分普遍。

  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

  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

  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

  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

  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

  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

  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

  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

  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

  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

  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

(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

  ——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

  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

  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

  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

  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

  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

  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

  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

  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

  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

  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

  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

  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

  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

  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

  但要反对无限拔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

  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

  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

  还要虚心学习。

  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

  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是别人的愚蠢。

  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则是我们的愚蠢。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

  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

  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

  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

  这是肯定的。

  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

  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

  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

  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

  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

  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

  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

  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

  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

  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

  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关于创新。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

  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

  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创新不易。

  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

  根深叶茂。

  文化积累是根,根基不扎实,是长不出新枝的。

  即使破土了,也长不高,长不壮。

  二要明确方向。

  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

  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

  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

  四要有勇气和意志。

  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

  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

  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

  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

  总的印象,是太慢了。

  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

  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

  而我们则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

  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

  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

  时代不同了。

  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

  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

  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

  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

  要研究国学必须研究春秋百家学,大唐文学,鲁迅文学;有人把千古罪学当作国学,其实把自己变成了千古罪人。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