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八个字,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作者:邵皛陈时间:2023-07-23 14:14:34

导读:" 校风八个字,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1.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素质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高品德的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与他人的交往。2.建立正"

校风八个字,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1.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素质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

  -高品德的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与他人的交往。

2.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教育课程、特色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诚信、友爱、助人为乐等美德。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公益活动。

3.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

  -学校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成为学生品德养成的榜样。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4.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养成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学生评议等方式,激励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素质。

7.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家长可以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8.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学校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总结:

  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努力,学校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

  品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资力量,强化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方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开展活动,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1、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要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3、开展活动,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盯扮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

学生的道德品质:

  1、爱国奉献,热爱党和祖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是新时期加强我军思想政腔则枝治建设的一伍敏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我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如何引导广大官兵深刻认识爱国奉献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我军建设的重大意义,熔铸爱国之魂、报国之志,这是不断深化爱国奉献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更应该好好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奉献。

  在进一步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2、诚实守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

  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济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中的诚信确成为了稀有资源,商业中的欺诈,各种考试的作弊,假币充斥,骗人的行为随处可见,扰乱了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一度出现危机,受到极大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的品质,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需要: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利用群体约定等。

  1.有效的说服就是指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说服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教师可以用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能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2.树游森立良好的榜样,态度与品德作为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所以,在生活学习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很重要,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3.教师可以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利用群体约定,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可以从以上这些方闷灶面培养,当然蚂磨扮还有其他方法,大家主要记住这些主要的方法就可以了。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

  因羡闭此我带来以下关于培养良好品德的一些习惯与知识。

  一、好品德的培养

    (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

  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

  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

  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

  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

  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

  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

  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

  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

  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

  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爱正迹护公物,勤俭节约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

  开门、关门时要轻。

  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举派并当重要的。

  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

  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

  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

    (三)遵规守纪,热爱劳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

  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好习惯的培养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

    (一)社会公德的培养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

  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

  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

  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

    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

  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

  对营业人员要礼貌。

  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

  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

  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

  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

  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

    (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

  “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

  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

    (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

  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

  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

  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

  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

  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

  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

  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

  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

  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

  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

  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

  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

  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

  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

    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一)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二)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在班杜拉看来,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他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

  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而进行体验学习。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者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

  这种学习过程并非直截了当完成的,相反要经过注意榜样的行为特征、在头脑中组织和编码所观察到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再现出所观察到的行为方式、对这种行为方式进行各种形式的强化等过程来实现。

  其中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班杜拉在一个经典实验研究中,将3~6岁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即榜样)对大小如成人一样的充气玩偶进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榜样”没察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榜样”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惩罚;而第三组儿童则只看到“榜样”攻击玩偶。

  之后,把这三组儿童一个个单独领进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玩偶。

  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表明,第一组儿童产生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组则比第一组显示更少的攻击性行为。

  实际上,三组儿童都学会了攻击行为,但由于不同的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使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现或不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二)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此第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教师问学生:“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

  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

  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枯源茄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

  教育者不仅要帮裂如助学生去辨析各种价值观念,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

  但最终的抉择要由学生作出。

三、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奖励的类型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二)给予奖励注意点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三)惩罚的方式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方法,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将其作为行为的指导原则。这包括诚实、正直、尊重他人、公平正义、责任感等。

  2.培养自律:自律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衡伏肢、参加课程、遵守纪律等。

  3.培养同理心: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同理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并对他人的困境给予支持和帮助。

  4.培养公平正义意识:学会公平对待他人,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人。尊重他人的多样性,避免偏见和歧视,并在社交互动中秉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5.培养负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承诺、履行责任,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追求共同目标。尊重他人的厅模意见和贡献,乐于咐世分享和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7.深入思考和道德决策:面对道德困境时,要深入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考虑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和后果,寻找最符合道德准则的解决方案。

  8.学习借鉴榜样:寻找榜样和正面的角色模型,从他们身上学习和借鉴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这可以是家人、教师、社区领袖或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9.参与道德讨论和教育:参与道德讨论和教育活动,如参加道德课程、参与辩论或参加志愿者活动。这有助于深化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观点。

  10.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断学习、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寻求成长和进步。

  最重要的是,要将道德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将其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实践和努力,大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那么,应当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呢?众所周知,品德培养方法包括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

  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培养,说到底,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品德培养,是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品德培养。

  因此,道德教育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

  反之,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

  因此,道德修养是品德培养的内在方法,内在因素。

  针对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方法;道德修养可以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一、道德教育方法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大学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

  1.言教。

  所谓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言教的目的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使他们树立道德信念。

  学校可通过讲授有关道德方面的课程进行言教,教师可通过撰写论文、著书立说等方式进行言教。

  由此看来,言教是提高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

  然而,真正讲来,言教只能使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他们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奖惩。

  2.奖惩。

  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的行为给以奖励、不道德行为给以惩罚的教育方法。

  它可以分为物质奖惩、社会奖惩、精神奖惩。

  奖惩的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看到:他遵守道德、受道德限制,可得到更大快乐——长远的、恒久的、真正的快乐,于是大学生们便会产生遵守道德的需要、欲望、愿望。

  所以,奖惩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学生自身内在需要、欲稿档搭望、愿望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欲望、道德愿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学生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

  不过,奖惩只能使大学生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证他实行道德、实际成为一个键拿合乎道德的人。

  保证大学生实行道德,从而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是身教。

  3.身教。

  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

  在大学,引导学生实行道德应主要通过身教达到。

  因为“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高校如果不仅对学生实行言教、奖惩,而且还进行身教,那么,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实行道德,而且要求我们自己(学校领导、教师、全体职工)也实行道德。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同感,认为学校公正、言行一致:让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

  于是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实行道德。

  反之亦然。

  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所以,身教是引导学生实行道德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学生确定道德行为动机、执行道德行为动机的教育方法,也就是锻炼学生道德意志的教育方法。

  只有言教、奖惩、身教,虽可以使学生实际成为有道德的人,但这蠢仔些教育方法却都是片面的,不能给受教育者以完整的影响。

  完整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品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即“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这种以人教人的方法就叫榜样。

  4.榜样。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人的模仿本性。

  众所周知,每个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现实和历史中的某些人为榜样而模仿他们。

  从此出发,学校便可树立某些品德高尚者为道德榜样,引导广大学生模仿,逐渐使学生的品德与榜样的品德接近、相似、相同。

  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因为人的模仿本性决定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进言之,榜样与学生相似的方面愈多,这个榜样的作用便会越大。

  所以,一方面,我们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必须是可遇可求的真实的人,而不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化的人;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树立他们自己的道德榜样。

  二、道德修养方法1.学习。

  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反思社会生活等。

  对于一个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感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其二是理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伦理书籍和课堂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分别说来,学习一方面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认识人际行为事实如何和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以及人际行为应该如何,从而懂得什么行为是道德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为了达到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道德;最终树立道德信念。

  2.立志。

  志是愿望,立是树立,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的道德修养方法。

  愿望是行为的动力和开端。

  一个学生只有产生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他才会自觉地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从而,他的品德才会形成。

  所以,立志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和动力。

  立志是学习的结果。

  一个学生反思社会生活,阅读伦理书籍,接受道德传授,他便会逐渐懂得:人生在世,确实必须遵守道德;于是他便会逐渐爱美德、欲求美德,终于使美德由手段变成目的。

  而当他把美德做为手段或目的时,他便有了自己遵守道德、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需要、欲望、愿望、理想。

  这便是立志。

  所以,立志过程,便是学生通过道德认识而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他律)化为自己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理想(自律)的过程。

  立志方法也就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也是激发道德需要、唤醒道德欲望、树立道德愿望、确定道德理想的修养方法,说到底,也就是陶冶道德感情的修养方法。

  一个学生通过立志,有了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他便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躬行。

  3.躬行。

  躬行即实习道德、实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学习、立志而不躬行,那么,他便只可能知道为什么应该具有高尚品德和树立具有高尚品德的愿望,而决不可能真的具有高尚品德;他便只可能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和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而决不可能真的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因为品德属于个体的行为心理,是个体进行伦理行为的心理特征;所以,只有通过躬行、只有在行为中,品德才能形成。

  躬行是品德形成的唯一途径、过程,而立志不过是品德形成的开端,学习不过是品德形成的指导。

  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在不但自己知道,而且他人也知道的情况下,即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一是在他人不知自己独知的情况下,即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后者便叫做慎独;慎独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的修养方法。

  不难看出,学生难于做到的,不是在与他人共处有监督的情况下,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一个学生如果能做到慎独,那么,他在任何情况下便都能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了。

  所以,慎独是最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躬行方式。

  躬行、慎独与学习、立志不同。

  一个学生在学校,他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同样,一个学生如果坚定地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志向,那么,不到实现之日,他的志向也总要存在下去:学习与志向是恒久存在的。

  反之,躬行、慎独则可能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可能是偶尔的,也可能是恒久的。

  偶尔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的躬行和慎独,所表现的是偶尔的多变的心理;只有恒久的经常的习惯的躬行、慎独,所表现的才是稳固的心理。

  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

  所以,品德虽然只有在躬行、慎独中形成,但偶尔的躬行、慎独还不能形成品德,只有经常的、长期的、一系列的从而成为习惯的躬行、慎独,才能形成品德。

  只有学习、立志、躬行,一个学生虽可能实际成为合乎道德的人,但却不可能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这样,他的修养便没有依据,便是无的放矢。

  修养必须依据于自己的品德实际,必须依据于自省。

  4.自省。

  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

  所以,自省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原告是自己所理解的社会道德规范;被告是自己的品行,也就是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法官是自己的良心。

  这样,自省便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之实际情况;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合乎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哪些不道德的恶的品行,有哪些道德的善的品行。

  这样,修养便有了依据,便可有的放矢地去恶从善、改过迁善,从而自觉地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所以,自省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是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修养方法。

  不过,一个人的自省与躬行一样,既可能心血来潮偶尔为之,也可能经常进行持之以恒。

  能够形成品德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合观大学生道德修养方法,可以得出结论:从逻辑上看,最先有的是学习,因为学习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前提与指导;尔后有立志,立志是使自己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尔后是躬行,躬行使自己实际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途径和过程;最后是自省,自省使自己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和终点。

  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又是修养新的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成为习惯,品德遂成。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