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有哪些关键问题?

作者:卢鸿鹏时间:2023-07-23 12:41:07

导读:"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关键问题:1.指标的选择:如何确定适合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评价指标,以全面客观地评估项目的影响后效果?-建立专家团队,包括校园规划专家、教育学专家等,共同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内外类似项目的评价指标,结合具体项目的"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关键问题:

1.指标的选择:如何确定适合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评价指标,以全面客观地评估项目的影响后效果?

  -建立专家团队,包括校园规划专家、教育学专家等,共同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国内外类似项目的评价指标,结合具体项目的特点和目标;

  -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关切点,并在指标体系中予以考量。

2.指标的权重确定:如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其对项目影响的重要程度?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或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量方法,根据专家意见和实际情况,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

  -运用专家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定性方法,获得专家意见,对指标权重进行修正。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准确可靠的评价结果?

  -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相关统计数据等;

  -使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4.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如何解释评价结果,并将其应用于决策和改进项目?

  -将评价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如图表、报告等,便于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理解和参考;

  -针对评价结果中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和规划,以提高新校区建设项目的效果。

5.定期评估与迭代:如何定期对新校区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迭代指标体系?

  -设立评估机制,定期对新校区建设项目进行评估,以了解项目的影响后效果;

  -在评估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迭代,以适应项目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通过解决以上关键问题,可以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项目决策和改进,以提高新校区建设项目的效果和成效。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_蒋宏,刘宇涛,胡昊_房地产开发_建筑中文网在分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微观影响、橘唤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新校区建设为例,运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得出了该案例项目影响后评价的结论。

  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对今后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提出了相关建议。

  近年来,项目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影响后评价是建设项目后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在项目建成后,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相结合,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各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1]。

  1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一般来说,项目的影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1)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分析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所属行业和国家产生的经济方面的镇伍碧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或换汇成本)、技术进步等;(2)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3)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重点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和社区的影响,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持续性等内容[3]。

  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大型的社会事业性项目,投资的主要目标不是未来净收益的最大化,而是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等社会效益为目标[4],因此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是对社会影响的评价,而不是对经济影响的评价。

  同时,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额巨大,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受益或受害群体上,而且还会对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作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考虑另外,新校区建设项目是由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和行政办公楼等众多功能不一的建筑共同组成的,在考虑单个建筑的建设效益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位置功能协调效应,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在后评价中应采取整体评价与典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因此,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两个层次来分析,即项目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三个方面的影响评价,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分析。

  一般来说项目对所在国家与地区(省、市)的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宏观影响分析,对社区的影响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微观影响分析。

  考虑到社会影响评价是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故将社会影响评价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分开,同时作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对社会的微观层次影响是指新校区项目的主要使用者——在校师生对项目的满意程度。

  2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师生满意度)、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

  2.1师生满意度通过师生满意度可以充分反馈新校区项目对个人(即受益人)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查师生满意度来评价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

  主要通过七个指标来对师生满意度进行描述:(1)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绿化情况、校园景观的舒适程度、校园建筑整体风格是否和谐美观等;(2)校园交通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各单体建筑方位布置是否合理,校园道路规划是否合理,校园道路建设质量状况,道路附属配套设施(如路灯、隔离绿化带等)是否令人满意等;(3)教学楼和图书馆建设;(4)实验楼建设;(5)行政办公建筑建设;(6)宿舍楼建设;(7)其他生活辅助设施建设。

  这七项指标中,前两项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交通建设属于对新校区建设项目整体的评价,而后五项指标则属于对项目单体的评价,单体评价主要针对相关单体建筑的建设质量情况和建筑功能实现程度进行评判。

  这些指标需要通御举过对在校师生进行调查访谈获取相应的客观评价。

  2.2高校新校区对社会的宏观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

  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为高校更好地实现其三大基本职能而服务的,因此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社会宏观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包含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前后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实验室使用面积、图书馆使用面积以及体育场馆使用面积的增加;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的增加等[5]。

  (2)对高校知识创新的贡献,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EI、SCI和ISTP收录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各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科研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授权专利获奖情况的增加等[6]。

  (3)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贡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7]。

  因此这项指标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设施服务的增加等。

  以上三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层面上的评价,一般可运用有无对比法进行综合判定。

  2.3高校新校区对经济的影响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不仅会对社会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其所在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描述经济影响的指标很多,由于新校区建设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因此本文采用这三项指标来评价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经济的影响[8]。

  (1)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期间会有大量资金投入,这将有利于繁荣当地的建筑市场;另一方面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市场,附近的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也将蓬勃发展。

  这些都将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比项目建成前后区域经济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来衡量。

  (2)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满足新校区入住师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和相关服务行业将会招收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同时学校周边商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将创造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

  该项指标可以通过新增的直接、间接就业岗位来衡量。

  (3)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新校区的建设有效改善了高校的科研条件,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和比例,从而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

  该项指标可以用新校区项目前后由于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长来量度。

  以上三项指标中,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反映了高校新校区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校区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

  2.4高校新校区对环境的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通过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美化自然景观三个指标来衡量项目对环境的影响[9]。

  (1)节约资源,主要考虑新校区项目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水资源等节约利用程度,是否采取了节能措施,是否采用了节能建筑材料等等。

  (2)环境保护,主要考虑新校区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对废水和垃圾进行了及时无害处理,是否严格控制了噪声污染;在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是否有垃圾、污水等生活废物的集中处理系统;是否采取了措施以减少空调系统及食堂厨房废气对空气的污染等等。

  (3)美化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新校区与周边景观是否协调一致,是否美化了整体环境,增加了环境的艺术气氛。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将上述指标构建为递阶结构层次图(见图1)。

  3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值层次分析法[10,11(]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Y.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和主观判断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的理论方法。

  本文即采用AHP确定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比率标度技术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构造判断矩阵[12]。

  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重要性的涵义如表1所示,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求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分别为:λA=4.288,λB1=7.128,λB2=3.066,λB3=3.066,λB4=3.000。

  对矩阵A,由CI=(λA-n)(/n-1)=(4.267-4)(/4-1)=0.089,已知n=4时,R.I.=0.90,再由公式CR=CI/R.I.=0.098<0.1,通过检验。

  同样得到:CR(B1)=0.016<0.1,CR(B2)=0.063<0.1,CR(B3)=0.063<0.1,CR(B4)=0<0.1,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后得出单排序权重值如表3所示。

  从表3和组合权重计算公式W(k)=(w1(k),w2(k),…,wn(k))T=p(k)w(k-1),可以计算出指标层的各个组合权重,也就是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4。

  4实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二期建设项目在一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历时近十年,建设以原有2200亩校园为基础,再新征土地2800亩,共计5000余亩,兴建76万余平方米单体建筑,并完成6亿元的配套工程,该项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高校建设项目之一。

  本文选取该项目作为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的分析案例。

  4.1项目综合评价(1)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值。

  本文采用表4所示的指标权重值。

  (2)确定项目综合评价得分。

  首先确定评语集,将项目相关指标评价优劣程度作为评语集V的元素,共分四个等级,可表示为:V={v1,v2,v3,v}4,式中v1,v2,v3,v4分别表示项目对应指标评价情况: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其分别对应得分为5分、4分、3分和1分。

  本案例采用公众参与和专家调查打分方法,总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7份,统计有效问卷得到各个指标的平均评判分值Rij,Rij是指第Ci个指标评判得分∑vj/27,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4确定的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值,得到的项目影响后评价值得分是:B=∑(wiRi)j=4.242,其中该评价值满分为5分。

  4.2评价结论根据最后的得分可以得出,该案例项目影响后评价结果为良好,体现出该案例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良好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建设项目。

  这一结论与该案例项目的实际效果是吻合的。

  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指标层中关于校园交通建设和对节约资源贡献这两部分指标得分较低,这是由于在校师生对校园整体布局规划和校内道路建设情况并不满意,同时闵行二期建设项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存在一些浪费土地的现象。

  这些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该案例项目后续的建设加以改善,同时对以后类似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5结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而由于新校区建设项目特殊的收益性模式和庞大的规模,它不仅会对周边区域造成巨大影响,而且会辐射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分析,既可以用于评定项目的评估得分,也可以为项目之间的相互对比提供量化依据,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然而本文所构建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还略显粗糙,各个指标的评判方式还不尽完善,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建立项目评估指标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项目考核评价定性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理念是项目组织实施的理性观念。

  一般情况是,有消芹毕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就会给项目组织实施带来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评价项目经营管理理念,主要是审视项目首孝实施者是否实现了围绕项目运行的管理、机制、组织和技术上的创新,关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潜移默化的内在功能和高超绝强的管理水平。

    2)各类人才的素质集聚和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

    3)组织内部的高效体制和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

    (2)项目管理策划。

  项目管理策划是项目组织实施的对策谋划。

  无论哪种项目管理方式,项目经理都要认真策划,做好项目管理这篇文章。

    评价项目管理策划,主要是审视项目实施者是否遵循了项目管理规范,建立起精干高效、目标明确、自我约束、协调运行的管理模式。策划构思要从科学的思维创造开始,以良好的管理效果结尾,尽量做到:项目管理组织拿芹是精干高效的;项目目标要求是激扬奋进的;项目运行机制是规范有效的;项目协调沟通是运转灵活的。

    (3)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基础工作是项目组织实施的基础管理,包括项目管理制度、规定、标准、资料、信息等多方面的基础工作。

    评价项目管理基础工作,主要是审视项目实施中各项基础工作是否及时、准确、严格、持续的贯彻执行,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管理规定能否做到令行禁止。具体工作应包括:项目管理有关的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项目管理有关的制度、办法的贯彻情况;项目管理有关的文件、档案的整理情况。

    (4)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方法是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创新。

  项目管理有无创新,敢为人先,把创新的方法经过加工提炼,融入项目管理之中,体现项目管理创新的特点,为项目管理注入新的内容,使其产生组合效应,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

    评价项目管理方法是否创新,主要是审视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哪些独具匠心的方法。

    (5)新技术的推广。

  新技术推广是项目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

  项目技术创新应以科技为先导,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把适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项目生产力。

    评价项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是审视项目管理中是否用创新的理念,以一流的技术成果、一流的质量水平、一流的施工工艺组织项目实施。

    (6)项目社会评价。

  项目社会评价是项目组织实施的市场反映。

  项目管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建立在社会评价基础上的。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与路径构建论文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问题与路径构建论文

    摘要:当代大学教育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现今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克服这些不足,应致力于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之间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评价指标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研究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方面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生态化潮流趋向,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与教育和环境的浑然一体关系的重视以及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构建。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因素,其生态文化也相应的表现出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环境载体,以校园群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实践为基础的,以大学历史脉络,人文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

  而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历近现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后、在不断探索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式,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文州则化理念与行为模式。

  将生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非唤迹困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界定所谓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大学人与大学校园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直接反应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等。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是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取得进展。

  大学校园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已成为各个大学的共同价值追求。

  当代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教育,即通过学校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环节,教育者被要求将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通过教学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教养。

  实践证明,这种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对于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大学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观。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今很多大学开始筹划并实施校园改建、扩建工作,同时,很多新的大学校园也陆续涌现。

  在校园生态规划和环境建设方面,原有的以功能实用为主的校园生态规划和建设理念已经慢慢被兼具生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理念所取代。

  在倡导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众多大学开始关注校园自然生态与和谐环境建设,这些大学在充分尊重生态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大学校园。

  在这一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大学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大学德育建设的新课题。

  生态文化是人类在新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下所做的一种道德选择,生态文化与道德是一种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事实上,不论是校园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队伍,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普遍不够透彻,因而导致了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将其与德育建设区别对待的现实态度,这种态度也就造成了和念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果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态文化建设在大学校园缺乏实现路径。

    2.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生态文化教育,还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一方面对于建立生态校园有着良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尽如人意以及对于这些方面如何衡量、评价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评价指标薄弱仍然是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3.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规划缺乏合理性。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功能能否有效发挥。

  然而当下有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建设目标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生态规划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只是片面追求校园环境外在的美感和视觉效果,盲目追求大规模和大气势。

  这就导致校园环境杂乱无章、古板单调,缺乏校园的独特个性。

  另外,在功能系统规划上,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忽视整体而片面强调局部,导致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不足或是互相干扰,也使得校园内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探索。

  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

  (一)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1.用儒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在自然观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人道与天道合一;二是以一种折衷调和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儒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用道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道家思想体系中也包括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齐同万物”。

  它要求人们遵循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

  道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致力生态和谐。

  这种哲学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3.用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影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有“缘起论”、“宇宙图示论”等。

  佛教主张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众生与宇宙自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宇宙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和谐永生。

  佛教生态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创设了美好前景。

  (二)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1.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

  大学德育教师队伍是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求德育教师在其特殊岗位上发挥作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理想效果。

  要想有效发挥德育教师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

  首先,对德育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培训。

  生态文化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观念,它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很多德育教师不能自发的形成这种生态意识,就必须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产生生态思想观念,并将其传导给学生;其次,增加德育教师实践锻炼。

  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实践的需要并且可以指导实践,只有立足于实践,回归自然,加强德育教师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态思想的领悟,将生态实践内容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识,才能够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最后,德育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用生态文化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2.德育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现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融入德育建设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作为大学一项新的文化教育内容,生态文化在大学教育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编排。

  因此,将生态文化理念贯彻于德育教材的编写中,是促进生态德育建设的必然选择。

  努力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

    1.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它与大学校园外在系统进行着物质、资源和信息的广泛交换。

  因此,利用大学校园这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平台来进行是生态文化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大学应采取正面宣传的方式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

  可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化知识讲座、党团活动、生态知识演讲和竞赛等形式进行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生态系统布局和规划。

  大学校园生态包括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空间配置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校园生态规划和布局的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大学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在校园生态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园的土地状况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校园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点、人文精神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大学校园的生态系统趋于合理化,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四)建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多维的目标系统,它包括校园环境生态化、教学目标生态化、行为实践生态化等方面。

  考察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园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性、人文性原则,旨在通过创建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使校园群体受到感化和熏陶,自觉的树立生态意识;其次,教学目标应贯彻生态理念。

  将生态文化融入大学德育课程中,使生态文化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最后,生态文化实践目标。

  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应文明做人,文明做事,注重保护校园环境,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是所有评价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环。

  进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对正确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评价主要包括对生态文化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评价、对重要决策的评价、对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的评价。

    3.建立结果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对于衡量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结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评价。

  一个大学的校园环境能直观体现一个校园的整体风貌,环境的和谐与否,也比较能进行直观评价。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评价应切忌主观随意性,对大学校园环境应进行客观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诸如生态知识竞赛、生态知识问答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对生态道德实践行为进行评价。

  实践行为是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生只有将自身的生态意识外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生态文化教育过程才算最终完结。

  对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分,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结论

    作为生态文化建设子系统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人类为适应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求、保证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群体更好生活而做出的文化价值选择。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应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良好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需要我们立足于大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新路径。

  [注释]①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作者:汪杨燕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2]刘月岭,武立敬.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邹丽芬.传统生态思想视域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

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院校的基建管理工作琐碎而庞杂,有一定的管理难度,然而各高等院校必须深入认识提高基建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高校基建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念高,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各高校都不断地加大了基建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更新教学设备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等院校硬件水平,使我国当前的高教水平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

  但也不容忽视,在各类基建过程中,一些高校领导、基建主管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或者此后一段时期纷纷“落马”。

  “学校建起来,校长倒下去”的现象在报端时有见到。

  由此可见,高校的基建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社会各界相当关注的,因此,从制度建设、项目管理以及相关的细节方面深入做好高校基建工作,既有其现实意义,更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当前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浅析

  1、高校基建项目资金来源与管理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资金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

  除主要由财政拨付专门款项外,接受捐赠、与企业联合建设、争取银行贷款等模式也是当前高校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

  但由于来源的多元化,导致管理方面存在了一些问题。

  譬如财政资金,需要按部门预算的模式进行操作,也需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

  对于与企业联合建设的相关项目,要按与企业达成的协议,按进度、使用目的进行建设,对于事后的效果也需要评估。

  对于捐赠的项目,有些学校是通过基金会,或者是接受捐赠人的基金会(或指定机构)负责监督资金款项的使用等。

  这样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往往导致学校的资金“来也糊涂,去也糊涂”,真正能说明效果,指明用途,且高效使用资金的基建项目是比较困难的。

  2、基建项目管理理念与模式方面

    一方面,高校基建项目的建设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

  当前特别是几年前,各地“大学城”以及高校建设“新校区”的冲突非常显著。

  对于高校是否需要瞎岩这样的规模,或者是需要这样急切地进行校区扩建缺乏充分的论证,往往被一些高校领导作为“政绩”工程而快速推进。

  这样的基建项目建设,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可行,往往是需要质疑的。

    另一方面,高校的基建项目大多还是由学校基建部门来进行组织和管理,这样的管理主体一方面容易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也很难对高校基建管理的模式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创新,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不利于高校基建活动的市场化运营,难以提高管理部门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各类基建项目的购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然而,与此对应的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却没有增加,即便有些高校聘请专人负责基建项目管理工作,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管理岗位,管理员甚至都是兼职完成此项工作。

  通常来说,高校的基建项目金额较大,从几百万到上千万的资产常常都只有一个人负责管理。

  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和管理责任,很多想要从事基建项目管理的员工不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客观情况。

  3、基建项目造价与质量管理方面

    (1)项目造价管理偏程序化。

    从基建内容来看,基建项目主要是各类校舍、教学及实验用房以及操场等相关工民用建筑工程。

  对于这些基建项目而言,做好造价管理就极为重要了。

  这是因为项目造价直接决定着高校在该项目上需要支付的货币资金。

  当前,我国项目造价定额及编制方法已经有了全新的调整。

  在此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造价管理方面高校基建部门相对被动。

  因为造价工作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内容,普通高校一般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故而往往将造价管理委托给相关的专业机构开展。

  如果造价专业机构责任心不强,或者与乙方串通,这样就使高校虚增了成本。

  其次,造价管理的全过程与全面性不够。

  由于高校基建项目并不单纯地等同于一般房建工程,譬如力学实验室的建造,除了要建造实验用房之外,还需要购置相关的力学实验设备。

  由于学校是基建部门主管基建,教务(科研)部门主管相关实验设备的采购与安装,这样就导致了造价管理大多还停留在分散管理的模式,各个部分都分别交由不同的主管部门进行负责,而这些仔神尺相关部门由于业务差别较大,工作重点不同,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造价管理在实施阶段的失控。

    (2)项目质量的监控不全面。

    我国高校基建项目的质量监控力度不足,漏洞较多。

  高校基建项目相对于市场化的建设项目而言,项目的结构较为简单,客观上对于承包商的监理要求没有其他项目严苛,并且承包的监理费用也大大低于国家的规定标准。

  但是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监理的复杂性逐渐提高,监理难度也日益加大。

  高校在相关基建项目实施时,要站在甲方的立场,与监理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对于项目的关键点需要及时与监理交底,及时明确状况。

  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编制整个建设计划,督促监理公司系统的安排监理工程师和充足的配合人员。

  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甲方代表或与监理岗位的对接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出现缺失,重视程度较低,对工程质量的监控力度较弱。

  三、改进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对策

  1、合理管理与分配各项基建资金

    高校要更新观念,根据资金来源与性质不同,合理设置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对于财政资金,高校要根据基本建设相关程序,通过部门预算,设置专门的.项目资金支出项目,严格按相关流程进行申请及拨付。

  还应通过基建账与事业单位基本账进行核算反映。

  对于社会资金,如与企业联合建设的项目,除根据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账目要求外,还要根据合作单位的要求,从流程、手续等方面进行完善,必要时应引入第三方审计。

  对于捐赠资金,应根据捐赠方的意愿进行项目建设,对进度、资金开支与结余情况及时与捐赠方进行沟通、报告。

  此外,由于资金总是有限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三重一大”流程,合理分配、安排资金,根据“轻、重、缓、急”的总体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项目建设。

  2、更新基建项目管理理念与模式

    首先,高等院校管理层要深化对基建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要彻底摒弃过去只重视基建项目购置,轻视基建项目使用的思想,提高基建项目管理在整体工作中的地位,给予应有的人力、物力支持,并作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展开治理。

  其次,高等院校还应该尽快树立能够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基建项目经营管理理念,凭借高校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经济运作,力争实现基建项目的保值增值。

  最后,高等院校管理层必须深刻意识到,当下一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及时、全面获取,因此针对基建项目管理工作而言,需要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提升,在真实、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进行充分深入地有效性分析,找出基建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及时研究对策,查缺补漏。

  3、做好造价与质量控制工作

    首先,要明确高校基建工作其关键控制点在于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要本着团结协作、突出重点、重视专业的原则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

  将价格定额、造价审查、人员资质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进行归纳,注意人员的精简与选拔,最后将通过筛选的人员统一纳入工程造价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在选用工程造价中介机构的时候要本着客观公正原则,对中介机构的核算结果要按流程上报主管部门。

  其次,要将工程招标过程专业化,一方面加强自身招标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扩大招标的实际实施规模,树立高层次、权威化的工程招标管理机构。

  同时,对工程招标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规范化的管理,对于招标信息公布、相关文件、现场勘探、图纸设计的各个环节,制定出规范的文字体系和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再次,对于工程质量管理,是关系到基建项目最终实现效用的前提,因此,高校应选拔专业基建人员充实到甲方代表岗位,即时对于质量问题严格把关,与监理部门做好密切沟通,对于隐蔽工程、特殊工程及特殊项目必须严格到位,实现无死角无空白的质量控制。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强化高等院校的基建项目管理,不仅能够确保基建项目的安全和完整,还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升。

  鉴于此,高校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基建项目管理工作是关乎学校教学科研、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高等院校基建项目管理工作关注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与使用效益,因此强化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也应该着眼于提高基建项目的有效使用率,确保基建项目得到合理、充分使用。

  从而使得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标、投标、采购、施工质量、决算、审查等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将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应考虑那些因素?

一、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

1、可行性研究是决定项目决策的直接依据

  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一个方案的具体确立和构造。是一个项目投资与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为由国家、地方、单位和个人组成的多元投资格局,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是否投资和如何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文件。

2、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设计文件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一经审批通过,意味着该项目正式批准立项,可以进行初步设计。

  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能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选址、建设规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论证研究,设计文件的编制应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

3、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融资特别是向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

  凡是向银行贷款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需要详细预测项目的财务困猛庆效益、经济效益及贷款偿还能力。

  而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

  银行及国家有关部门可把此作为申请项目贷款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地审查,认为项目确实可行后方可决定是否贷款。

  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4、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等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

  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报告中含有总图布置、环境及生态保护方案等方面的论证为依据。

  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审查建设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及对环境的影响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在环境保护方案中根据要求明确环保治理措施和方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价、具体研究治理措施和签发建设许可文件的依据。

  5、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期项目管理的依据,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建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

  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

  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汪握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

  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

  可行性研究中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

  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也不愿花高价聘请具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草率上项目,从而在项目中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只走形式,不重实质,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知衫延误工期。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是搞好设计项目管理的前提,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

  可行性研究是避免设计项目管理是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6、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后评估的依据

  建设项目后评估是在项目建成运营一段时间后,评价项目实际运营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因此,后评估应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近来可行性研究工作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作为一个法定程序在我国各类项目的投资活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减少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的“钓鱼工程”,杜绝“拍板工程”,有效控制投资,保证科学决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问题:一是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二是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无挑选余地。

  三是调查研究浮浅导致项目投资收益的计算失真。

  四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对内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是研究分析中不注重对敏感性问题和风险因素的分析。

  六是投资单位重咨询轻评估,追求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过程的高“通过率”,造成不小隐患。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1、健全项目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的咨询机构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

  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将进入中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迫在眉睫。

  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

  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

  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

  从事可行性研究的人员要真正树立为国家、为建设业主服务的精神,熟悉国家和地方对项目建设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准确掌握有关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真正做到科学地、独立地、不受任何干扰地把握好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精良的产品。

2、进一步提高对可行性研究作用的认识

  对国内外投资项目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即使耗费一定资金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证明项目不可行,也胜于不做可行性研究就盲目进行项目建设投资。

  对项目整体效益的影响而言,项目前期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其费用投入较少(通常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3%),项目的主要投入在施工阶段;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最大,稍有失误就会导致项目的失败,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施工阶段的工作则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很小。

  可见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投资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因此,不断提高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扎实地做好投资前期的研究论证工作十分必要。

  重申可行性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上讲,可行性研究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微观上讲,可行性研究关系到投资项目的成败,企业的成败。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可行性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投资决策手段,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客观、公正的可行性研究,并通过可行性研究取舍项目。

3、改革经济体制和项目管理体制,增强主体宏观经济效率意识

  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完善的市场,疏通生产要素各流通环节,使生产要素能够自由、迅速流动,使整体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局部生产要素的流动都突现出来,使人们意识到项目分析如果忽视宏观经济资源配置就会失败,以逐渐消除计划体制的残余影响。建立一套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效益并重的项目管理体制,在“四大体制”尤其是“项目法人负责制”中加入项目参加者对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负责的内容,并确立其法律地位,把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纳入项目分析、审批、实施和验收等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

4、探索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完善项目分析和验收规范,突出经济分析和国民经济效益。

  在项目分析规范设计方面,要改变目前只规范财务分析,不规范经济分析的做法,国家有关项目分析的文件中要增加经济分析的内容,包括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做到可行性分析结论以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结论为基础,并主要以经济分析结论为依据。

  在项目验收规范设计方面,一方面要设立和完善考核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另一方面要明确项目验收时应考核项目国民经济效益指标的达标情况,以此促使项目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项目国民经济效益。

5、建立对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进行审计的制度

  国内曾有不少人认为搞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又做了项目评估,前期工作就算做到家了。

  实则不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其实还存在一个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论进行再审计的问题。

  这是投资项目决策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项目审计管理“关口”前移进行决策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放弃或忽略这个环节都有可能给拟建中的投资项目带来隐患。

  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再审计,就是把运用审计监督来控制投资项目管理的关口,从目前较为普遍的对项目绩效与实施阶段的审计管理前移到前期对投资项目源头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审计,用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审计的“双保障”措施来确保投资决策的准确科学与操作程序的规范,这是从源头治理投资决策失误的一条极其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对国内外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抓紧建立对拟上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进行审计的制度应是完善项目前期研究管理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总之,可行性论证处于项目实施的概念阶段,可以说是项目概念阶段的核心内容。

  要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总投资、经济效益、技术可行性、环境情况、资金、政策支持、社会效益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和评估。

  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对项目成败及投入的收益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决定项目立项与否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是客观、全面、真实、科学与公正。

高校新校区建设基建管理探索?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高校新校区建设基建管理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在高校新校区建设时期,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工程的质量、校园硬件环境质量的提升层次等基本问题。笔者根据新校区建设的实践,提出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求、严格工作程序、规划设计施工并重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是实现高校新区建设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高校基本建设任务不断加重。

  新校区建设中,高校基建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工程的质量、校园硬件环境质量的提升层次等基本问题。

  本文结合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就新校区基建管理谈几点体会。

一、制度建设是新校区建设基建管理的保障

1.加强领导建设,为基建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主管领导作为整个基建管理队伍的指挥官,首先要认识到基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加强对基建管理人员的理解、信任、关心和支持,提高整个队伍的凝聚力。

  其次,领导对基建管理人员既要加强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勤政廉洁的教育,又要放手让基建管理人员规范、大胆地开展工作,努力为部门人员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环境和勇于实践的天地,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三,作为主管领导要及键迅时解决基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基建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领导建设对充分调动基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2.细化内部工作职责,责任到个人

  根据新校区建设任务要求,细化各项目的建设目标,包括对外协调、项目报审、项目前期设计、项目招标、项目施工建设等等。

  通过集体研究落实到个人,实行项目负责制,各项目负责人按所安排的任务制定工作计磨亮旅划并上报基建管理部门统筹审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每周进行一次工作检查,各人汇报上周的工作进展情况,若偏离预定计划,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以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进展。

3.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

  良好的约束机制是保证系统健康运转的内在制约力量。

  学校与基建管理部门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基建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基建管理部门内部制定基建管理人员十不准。

  大中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制度,面向社会由相关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招标活动,小型项目由学校组织招标。

  组织评审的专家由学校纪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中标单位,基建管理部门不参与工程评标、定标。

  工程变更比较大的项目,必须上报上级领导并组织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决定,形成会议纪要以备查等等,最终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使基建管理工作健康运转。

4.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协调机制

  良好的协调机制是保证系统灵活运转的内在引导力量。

  基建工作是一项既复杂又辛苦的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区建设存在建设规模大、起点高、工期短、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协调工作,主要有外部协调和内部协调,外部协调方面主要是资金筹措协调,征地拆迁协调,报审方面的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协调,与参建各方的协调;内部协调方面主要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使用功能的协调、部门内部人员的协调等等。

  协调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展,是保障系统灵活运转的内在力量。

二、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建管理队伍是新校区建设基建管理的关键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是一门涉及专业广、学科多的综合性科学行业,建筑产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2]。为此,基建管瞎凳理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基建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化要求,在新校区建设工作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要求基建管理人员和队伍:

1.必须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基建工程管理不同于其它管理,一个项目决策通过后,项目投资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基建管理人员代表学校使项目任务的目标实现,在这目标实现过程中,若基建管理人员管理疏忽或管理不到位,可能会造成投资的损失或浪费,所以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办事仔细是基建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

2.必须有艰苦奋斗的动力

  在基建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由于施工程序多、隐蔽工程多,工程建设周期长、加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作为甲方代表,要把投资、质量、工期控制好,就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实地检查,把好每一关。

  工程施工只能根据进度计划和工序特点进行施工,甲方管理人员只能常驻现场,随时检查工程质量,发现和妥善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作息时间完全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周末、节假日、假期也在施工现场加班,确保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因此,基建管理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决定了要选择的基建管理人员必须有能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动力。

3.必须有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作风

  高校新区建设基建管理队伍必须把正确地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作为基本要求,把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作为促进建设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坚持做到组织纪律约束和自我约束。

  纪律约束方面:一是坚持每周组织一次班子成员政治学习和工作研究,并形成例会制度,通过对工作和问题的相互探讨,促进理解和团结,形成分工不分家的工作合力。

  二是通过强化组织生活制度,促进队伍廉洁自律。

  自我约束方面:搞好班子的廉政建设,制度约束和组织约束都是外因,其约束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自觉性,做到克己奉公,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自己特殊利益,才能保证管理班子的健康成长和工作的顺利进展,才能真正为学校当好家。

4.必须配置不同专业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基建管理队伍

  新校区建设包含的项目内容很多,有房屋建设、土石方工程,规划定位放线工程、道路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校区配电系统工程、弱电系统工程、绿化美化建设工程等建设项目,在基建管理人员中就应配置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测量人员、水电专业人员、结构工程人员等,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强有力监督。

  在工程投资控制方面,要有专业的、有丰富经验的、对市场材料价格波动敏锐性高的工程造价人员,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最终投资。

  基本建设工程由于涉及的技术专业比较多,技术含量高,需要不同的技术专业并具备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管理,才能把项目管理好,才能真正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三、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是新校区建设基建管理的前提

  一个项目从立项、选址定位、地质勘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要经过很多程序。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以我校为例,根据学校已确定的规划要求及发展计划,对待建项目进行总体时间安排,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该报审的必须报审,该组织设计、勘察招标的严格执行招标程序,做到交织而有序的进展,以确保项目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按计划完成。

  在工程施工招标过程中,一律实行公开招标,委托专业的招标代理机构全权组织工程招标活动,通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综合实力、质量承诺、工程报价等指标综合分析,择优确定工程施工队伍,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创造基本条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建管理部门内部还须制定一套相对全面的基建管理程序。

  我校实行基建管理人员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行全面管理,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工程材料暂定价由项目负责人同部门内部工程造价人员进行市场调查材料价格,上报上一级领导共同研究确定材料的品牌、价格;部分专业性强的分包项目由招标组组织邀请招标确定专业施工队伍;工程进度拨款由部门内部制定拨款审批表,要求逐级审批,层层把关,以确保工程进度投资控制;部门内部成立工程巡查组,由部门领导任组长,每星期不定时对各施工现场进行一次检查,根据需要邀请其它部门相关人员或学校领导参加,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进一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的监督管理;每周举行一次例会,各项目负责人对所管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对重大的工程变更和技术难点进行商讨解决,并作书面记录以备查阅。

  通过以上途径,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基建管理程序,使基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这种做法从我们学校的实践来看,对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四、规划、设计、施工并重是搞好新校区建设基建管理的根本

  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特别在新区建设中,如何让一片空地变为有学校自己特色的、有文化氛围的高校校园,百年建设、规划当先。

  校园规划就是宏伟蓝图的定位,应有“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思想,规划不当就会影响整个校园的整体布局。

  在制定规划方案过程中应持严谨的态度、超前的意识来定位校园规划。

  以我校为例,首先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新区校园规划,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特征、地形条件、办学定位等各方面作仔细论证分析,确定校园建设理念,以邀请招标的方式邀请国内、国际著名的规划专家和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对各规划方案进行严格论证,选出最佳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超前性、先进性和长远性。

  校园规划完成后,开始实施单体项目的设计。

  在单体项目的设计中应特别注重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标志性建筑是体现校园特色的重要建筑符号,从建筑方案开始就必须引起充分重视,从视觉空间、外观特征、人文地理、功能特点等综合考虑,评选最佳设计方案,确保校园特色。

  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从初步设计开始就应和使用部门对功能要求仔细分析,从使用定位、投资控制、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研究,避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工程变更而影响工程的投资。

  施工阶段,是如何把一纸蓝图变为实物的关键阶段,对基建管理部门而言是任务最艰巨、工作最艰苦的阶段,如何控制好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是基建管理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体现基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阶段,管理不恰当或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引起投资失控、工期拖延、工程质量伪劣等因素,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项目的失败。

  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同时,认真组织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验收活动。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验收,如地基验槽,基础结构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和竣工验收等,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部位,坚决要求返工[3]。

  总之,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是含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等多方位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目前由于全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扩大,在新校区项目建设中,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技术精、管理严、能吃苦耐劳、清正廉洁的高校基建管理队伍,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还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