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翻译的内容有哪些?

作者:纪升凯时间:2023-07-23 13:32:03

导读:" 宋史翻译的内容有哪些?1.概述宋史翻译的内容-宋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录了北宋时期(960年-1279年)的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宋史的翻译工作涉及到了包括政治制度、战争策略、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宋史翻译的内容有哪些?

1.概述宋史翻译的内容

  -宋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录了北宋时期(960年-1279年)的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宋史的翻译工作涉及到了包括政治制度、战争策略、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制度

  -通过翻译宋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政权实行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举人、进士等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北宋还实行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州县制、州县监察制等,这些制度对于地方政权的建设和运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军事战争

  -翻译宋史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北宋时期的军事战争。北宋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北方的辽、金两个强大的外敌,而北宋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通过翻译宋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权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军事战略、指挥战术,以及一些重要的战役和将领。

4.文化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翻译宋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和文化人物,如王安石变法、陆游等。

  -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等,这些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

5.客观观点和个人观点

  -在翻译宋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客观呈现历史事实。虽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研究和翻译过程中,也会有学者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因此,在写作新闻时,应该兼顾客观观点和个人观点,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呈现,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宋史翻译的内容。

  总结:通过翻译宋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战争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写作新闻时,应该注意客观呈现历史事实,并兼顾不同的学术观点,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宋史翻译的内容。

《宋史》原文及翻译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宋史》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宋史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

  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

  赵鼎去枢筦①,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②多而施行少。

  启沃之际,当使诚意多而语言少。

  ”鼎奇之厅备,引为上客。

  鼎都督川陕、荆襄,辟樗为属。

  绍兴初,高宗亲征,樗见鼎曰:“六龙临江,兵气百倍,然公自度此举,果出万全乎?或姑试一掷也?”鼎曰:“中国累年退避不振,敌情益骄,义不可更屈,故赞上行耳。

  若事之济否,则非鼎所知也。

  ”樗曰:“然则当思归路,毋以贼遗君父忧。

  ”鼎曰:“策安出?”樗曰:“张德远有重望,居闽。

  今莫若使其为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俾以诸道兵赴阙,命下之日,府库军旅钱谷皆得专之。

  宣抚来路,即朝廷归路也。

  ”鼎曰:“诺。

  ”于是入奏曰:“今沿江经画大计略定,非得大臣相应援不可。

  如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帝曰:“朕用之。

  ”遂起浚知枢密院事。

  浚至,执鼎手曰:“此行举措皆合人心。

  ”鼎笑曰:“子才之功也。

  ”樗于是往来鼎、浚间,多所裨益。

  顷之,以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初,金既退师,鼎、浚相得欢甚。

  人知其将并相,樗独言:“二人宜且同在枢府他日赵退则张继之立事任人,未甚相远则气脉长若同处相位万有一不合或当去位则必更张是贤者自相背戾矣。

  ”后稍如其言。

  又尝曰:“推车者遇艰险则相诟病,及车之止也,则欣然如初;士之于国家亦若是而已。

  ”先是,樗与张九成皆言和议非便。

  秦桧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与九成谤讪。

  樗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

  桧死,复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

  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闻。

  淳熙七年,卒。

(选自《宋史喻樗传》)

【注释】

  ①枢筦:指中央政务。②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译文: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辈是南昌人。

  他从小就仰慕二程理学,建炎三年,进士及第,他为人正直,好发议论。

  赵鼎离开枢密院后,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谒,于是婉言劝他说:“您侍奉皇上,应该多竭诚开导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实行。

  在您进行开导时,要使言语少而诚意多。

  ”赵鼎认为他很奇异,就把他延请成为上客。

  赵鼎都督川陕、荆襄时,征用喻樗为僚属。

  绍兴初年,高宗亲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见赵鼎说:“御驾临江,使士气增加百倍,不过您自己考虑这一举动,是出于万全之虑吗?还是姑且作此最后尝试呢?”赵鼎说:“中原常年退避忍让,国民士气不振扮卜毁,致使敌人越发骄横,再也没有屈从的道理了,所以我赞成皇帝出征。

  至于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喻樗说:“那么就应当想想回归的路,不要让贼兵给君王带来忧愁。

  ”赵鼎问:“怎麽办呢?”喻樗说:“张德远声望很高,居于闽地。

  现在不如让他作江、淮、荆、浙、福建等路宣抚使,使他带领各道士兵奔赴朝廷,从命令下达那一天起,府库、军队、钱粮都可以由他主管。

  宣抚使的来路就是朝廷的归路。

  ”赵鼎说:“好。

  ”于是入朝禀奏皇帝说:“现在朝廷的谋划大计已基本确定,必须得到大臣的接应和援助才行。

  像张浚这样的人才,陛下会终究弃置不用吗?”皇帝说:“我任用他。

  ”于是起用张浚知枢密院事。

  张浚来到后,拉着赵鼎的手说:“这是子才的功劳。

  ”喻樗从此往来于赵鼎、张浚之间,对他们多有帮助。

  不久,因为赵鼎的推荐,喻樗被授官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当初,金人退兵后,赵鼎、张浚相处很是欢洽。

  人们都知道他俩将并立为相,只有喻樗说道:“二人应暂且一同在枢密院,将来赵鼎退去就由张浚来接替。

  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遥远,就会气脉长久。

  如果二人同处相位,万一有不相合之处,一个应当离任时,那么另一个一定会改弦更张,这样贤士就自相悖谬了。

  ”后来事情逐渐如喻樗所说。

  他又曾说:“推车的人遇到艰险就互相指责,等到车子停下后,就又欢好如初。

  士人对于国家也是如此。

  ”在此之前,喻樗和张九成都说议和不便,而秦桧主张和议,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弊瞎,弹劾喻樗和张九成进行诬陷讥刺。

  喻樗出做舒州怀宁县知县,担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

  秦桧死后,喻樗又被起用为大宗正丞,转为工部员外郎,出京任蕲州知州。

  孝宗继位后,任用他为提举浙东常平,因政绩而闻名。

  淳熙七年,去世。

特点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例如,从《宋史·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宋代高度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

  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除官修的当代史外,私家撰述的历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实;南宋孝宗时的史学家徐梦莘修撰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和战的关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

  以志来说,《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

  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仅见。

  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还包括职官的食邑、荫补、俸禄等,从中可以看出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此外,《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编得也比较好。

  《宋史》的志书基本上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优点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

  成书的有明朝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二百卷,合宋、辽、金史为一编,以宋为正统。《宋史新编》订正了《宋史》的一些错误,但史料的丰富远不及《宋史》。

  清末陆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据历代碑文及私人笔记,增补《宋史》列传七百八十三人,附传六十四人。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

  如外国和蛮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

  《宋史》的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

  “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这种处理是十分恰当的。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宋史》列传有忠义传,在儒林传外,又有道学传,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历史特点。

缺点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

  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

  编写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书的结构比较混乱,编排失当,从整体来看,北宋详而南宋略,如《文苑传》里,北宋文人达八十一名,而南宋仅有十一名;《循吏传》里,南宋竟无一人。

  此外,宁宗以后的史实多缺而不载。

  列传虽然占的篇幅很大,入传的人物有两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

  如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守合州有功的王坚,其英勇程度,不减唐朝的张巡守睢阳,但在《宋史》中却无专传,其事迹只散见于《宋史》《元史》的本纪和列传中。

  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终身面不向北的郑思肖,爱国诗人刘克庄等,也都没有列传。

  有的还出现一人两传的现象,如《宋史》列传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传》,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传》。

  还有列传的编排不以时间为序,造成了前后顺序的混乱。

  《宋史》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

  在《儒林传》之前,首列《道学传》,记载了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地位。

  再有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

  其中《忠义传》里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

  这些内容虽旨在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但为后世研究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尊崇道学,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却未被列入奸臣传。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及翻译是什么?

文言文原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者敏,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燃枣,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

  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

  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

  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

  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

  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

  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

  ”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

  ”仁宗说:“只管说首段枝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

  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

  ”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

  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

  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

  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

  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

  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此文出自北宋《宋史·欧阳修传》。

人物经历: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6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欧阳观去世,年仅4岁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前往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二十五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其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阳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礼,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画荻教子)。欧阳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十岁时,从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诗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的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宋史纪事本末原文、翻译和大意是什么?

宋史纪事本末原文翻译如下:

  甲戌日,韩世忠从镇江退守江阴。

  当月,徐州知州赵立听说朝廷下诏让各地带兵勤王,于是率兵三万赶到皇帝住所。

  金人在淮阴截击赵立,赵立下属劝说赵立不如返回守住徐州,赵立震怒,咬紧牙关愤怒地说:“返回的人斩首!”于是率领众人径直前行,和金人遭遇,转战四十里,到楚州城下。

  赵立被箭射中贯穿两颊,口不能说话,用手指挥各路军队,休息安定,才把箭拔出。

  评论的人说从燕山战役开始,南兵中从没有像这样激战的人。

  辛巳日,金人攻打常州,守臣周杞派遣赤心队官兵刘晏迎击金人;迎接岳飞转移驻防到宜兴。

  强盗郭吉听说岳飞到来,逃入湖中,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追击击溃郭吉,他的部下全部降服。

  当时兀术将要到达杭州,于是进攻广德军。

  岳飞听说这件事,到广德边境中拦截攻击兀术,六战六胜,活捉兀术大将王权。

  在钟村驻军,将士没有粮食,忍住饥饿不敢扰民。

  恰逢金人再次派兵攻打常州,岳飞再次追击,四战四胜。

  于是广德没有援军,金人杀害守臣张烈。

  乙酉日,兀术从裂携广德经过独松关,看到没有戍卫的人,对手下的人说:“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呢!”于是进犯临安。

  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跸率领弓手民兵,前线抵御抗击,两次被乱箭射中,仍然奋勇前进,气力用尽被杀。

  兀术听说皇帝在明州,派遣阿里蒲卢浑率领精锐骑兵渡过浙水前来追赶。

  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

  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

  ”吕颐浩上奏让从官以下去留从便。

  皇帝说:“士大夫应当知晓伦理道德,怎么能够不随从!。

  如果这样,那么我所到之处便与侵扰劫掠相同了。

  ”于是郎官以下大多随从护卫。

  癸巳日,皇帝船只驻扎昌国县。

  戊戌日,金人进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金人琶八驻守越州。

  卫士唐琦袖中装石头埋伏在路边,等候琶八出城攻击他,没有击中,被抓住。

  琶八质问他,唐琦说:“想要击碎你的头,我即使死,也是赵氏的鬼。

  ”。

琶八说:“假如人人如此,赵氏哪能到这样的地步!”又询问:“李邺做元帅,尚且开城投降,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唐琦说:“李邺作为臣子不忠心,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还提他做什么呢!”

  仍回头看着李邺说:“我每月一石米的俸禄,不肯悖逆皇帝,你享受国家的厚恩,走到这个地步,难道还是人吗?”辱骂没让他稍有屈服,琶八催促杀了他,唐琦至死都没有住口。

原文:

  甲戌,韩世忠自镇江退守江阴。

  是月,知徐州赵立闻诏诸路以兵勤王,乃将兵三万趋行在。

  金人邀立于淮阴,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曰:“回顾者斩!”于是率众径进,与金人遇,转战四十里,至楚州城下。

  立中箭贯两颊,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诸军,憩歇定,方拔箭出之。

  议者谓自燕山之役,南兵未有如此之鏖战者。

  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

  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

  时兀术将趋杭州,遂进攻广德军。

  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

  驻军钟村,将士无粮,忍饥不敢扰民。

  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

  于是广德无援,金人杀守臣张烈。

  乙酉,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

  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

  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

  ”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

  帝曰:“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

  若然,则朕所至乃同寇盗耳。

  ”于是郎官以下多从卫。

  槐姿癸巳,帝舟次昌国县。

  戊戌,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

  卫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击之,不中,被执。

  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

  ”琶八曰:“使人如此,赵氏岂至是哉!”。

  又问:“李邺为帅,尚以城降,汝何人,敢尔?”琦曰:“邺为铅源绝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仍顾邺曰:“我月给石米,不肯悖其主,汝享国厚恩,乃至此,岂人类哉?”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

宋史杨时传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答案:宋史杨时传的字字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②。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④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无从致书以观()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⑶而以书赴告同学者()⑷颐既觉(银中)

⑸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1)买到书籍。

  (2)请教。

  (3)书信。

  (4)已醒,睡醒后。

  (5)拜(他)为师。

2.宋史杨时传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考。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关西张载尝著《厅答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辩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杜门锋伏山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及面对奏日:尧、舜曰"允执厥中",孟子曰"汤执中",《洪范》曰"皇建其有极",历世圣人由斯道也。

  熙宁之初,大臣文六艺之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纷更殆尽。元裙继之,尽复祖宗之旧,熙宁之法一切废革。

  至绍圣、崇宁抑又甚焉,凡元枯之政事著在令甲,皆焚之以减其迹。自是分为二党,缙绅之祸至今未殄。

  臣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有宜于今者举而行之,当损益者损益之,元佑、熙、丰姑置勿问,一趋于中而已。朝廷方图燕云,虚内事外,时遂陈时政之弊,且谓:"燕云之师宜退守内地,以省转输之劳,募边民为弓弩手,以杀常胜军之势。

  "又言:"都城居四达之衢,无高山巨浸以为阻卫,士人怀异心,缓急不可倚仗。"执政不能用。

  登对,力陈君臣警戒,正在无虞之时,乞为《宣和会计录》,以周知天下财物出入之数。徽宗首肯之。

  除迩英殿说书。闻金人入攻,谓执政曰:"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然,当自奋励,以竦动观听。

  若示以法懦之形,萎靡不振,则事去矣。昔汲黯在朝,淮南寝谋。

  论黯之才,末必能过公孙弘辈也,特其直气可以镇压奸雄之心尔。朝廷威望弗振,使奸雄一以弘辈视之,则无复可为也。

  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比至都城,尚何及哉?近边州军宜坚壁清野,勿与之战,使之自困,若攻战略地,当遣援兵追袭,使之腹背受敌,则可以制胜矣。"且谓:"今日之事,当以收人心为先。

  人心不附,虽有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不足恃也。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

  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申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欲致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务也。

  "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而莫相统一。时言:"唐九节度之师不立在统师,虽李、郭之善用兵,犹不免败衄。

  今诸路乌合之众,臣谓当立统帅,一号令,示纪律,而后士卒始用命。"又言:"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而归,孥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而遁。

  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童贯握兵二十余年,覆军杀将,驯至今日,比闻防城仍用阉人,覆车之辙,不可复蹈。

  "疏上,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敌兵初退,议者欲割三镇以讲和,时极言其不可,曰:"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

  自周世宗迄大祖、太宗,百战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贯吾腹心,不数日可至京城。今闻三镇之民以死拒之,三镇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后,尚可为也。

  若种师道、剑光世皆一时名将,始至而未用,乞召问方略。"疏上,钦宗诏出师,而议者多持两端,时抗疏曰:"闻金人驻磁、相,破大名,劫虏驱掠,无有纪极,誓墨末干,而背不旋踵,吾虽欲专守和议,不可得也。

  夫越数千里之远,犯人国都,危道也。彼见勤王之师四面而集,亦俱而归,非爱我而不攻,朝廷割三镇二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

  闻肃王初与之约,及河而返,今挟之以往,此败盟之大者,臣窃谓朝廷宜以肃王为问,责其败盟,必得肃王而后已。"时太原围闭数月,而姚古拥兵逗留不进,时上疏乞诛古以肃军政,拔偏裨之可将者代之。

  不报。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与种师道,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

  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

  "遂以时兼国子祭酒。首言:"三省政事所出。

  六曹分治,各有彼司。今乃别辟官属,新进少年,未必贤于六曹长贰。

  "又言: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蠢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庙庭。

  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谨按安石挟管、商之术,饬六艺以文奸言,变乱祖宗法度。

  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今日之事,若合符契。其著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而败坏其心术者,不可缕数,姑即一二事明之。

  昔神宗尝称美汉文借百金以罢露台,安石乃言:"陛下若能以尧、舜之道治天下,虽竭天下以自奉不为过,守财。

3.《宋史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4.《宋史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

  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

  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有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

  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关西张载曾经写作《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

  张舜民在谏司,推荐他做了荆州教授职。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而他的品德越来越好,声望越来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都来跟着他学习,称他“龟山先生”。

  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杨时因此被召任为秘书郎,迁任著作郎。

  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合在一起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

  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义的人担任主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

  ”。

  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得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

  原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考。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辩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

  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

  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此文出自元朝脱脱、阿鲁图所著的《宋史》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

  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

  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从《宋史·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宋代高度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

  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除官修的当代史外,私家撰述的历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学家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实;南宋孝宗时的史学家徐梦莘修撰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和战的关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时,拥有足够的资料。以志来说,《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仅次于列传。

  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仅见。其中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

5.与《凿壁借光》一样写勤奋好学的文言文

  囊萤映雪所属朝代:晋代出处《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悬梁刺股《汉书》曰:“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是为“悬梁”.而“刺股”,则见于《战国策》,说的是苏秦攻读《太公阴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立雪程门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6.【宋史杨时传】的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考。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辩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及面对奏日:尧、舜曰"允执厥中",孟子曰"汤执中",《洪范》曰"皇建其有极",历世圣人由斯道也。

  熙宁之初,大臣文六艺之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纷更殆尽。元裙继之,尽复祖宗之旧,熙宁之法一切废革。

  至绍圣、崇宁抑又甚焉,凡元枯之政事著在令甲,皆焚之以减其迹。自是分为二党,缙绅之祸至今未殄。

  臣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有宜于今者举而行之,当损益者损益之,元佑、熙、丰姑置勿问,一趋于中而已。朝廷方图燕云,虚内事外,时遂陈时政之弊,且谓:"燕云之师宜退守内地,以省转输之劳,募边民为弓弩手,以杀常胜军之势。

  "又言:"都城居四达之衢,无高山巨浸以为阻卫,士人怀异心,缓急不可倚仗。"执政不能用。

  登对,力陈君臣警戒,正在无虞之时,乞为《宣和会计录》,以周知天下财物出入之数。徽宗首肯之。

  除迩英殿说书。闻金人入攻,谓执政曰:"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然,当自奋励,以竦动观听。

  若示以法懦之形,萎靡不振,则事去矣。昔汲黯在朝,淮南寝谋。

  论黯之才,末必能过公孙弘辈也,特其直气可以镇压奸雄之心尔。朝廷威望弗振,使奸雄一以弘辈视之,则无复可为也。

  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比至都城,尚何及哉?近边州军宜坚壁清野,勿与之战,使之自困,若攻战略地,当遣援兵追袭,使之腹背受敌,则可以制胜矣。"且谓:"今日之事,当以收人心为先。

  人心不附,虽有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不足恃也。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

  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申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欲致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务也。

  "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而莫相统一。时言:"唐九节度之师不立在统师,虽李、郭之善用兵,犹不免败衄。

  今诸路乌合之众,臣谓当立统帅,一号令,示纪律,而后士卒始用命。"又言:"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而归,孥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而遁。

  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童贯握兵二十余年,覆军杀将,驯至今日,比闻防城仍用阉人,覆车之辙,不可复蹈。

  "疏上,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敌兵初退,议者欲割三镇以讲和,时极言其不可,曰:"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

  自周世宗迄大祖、太宗,百战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贯吾腹心,不数日可至京城。今闻三镇之民以死拒之,三镇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后,尚可为也。

  若种师道、剑光世皆一时名将,始至而未用,乞召问方略。"疏上,钦宗诏出师,而议者多持两端,时抗疏曰:"闻金人驻磁、相,破大名,劫虏驱掠,无有纪极,誓墨末干,而背不旋踵,吾虽欲专守和议,不可得也。

  夫越数千里之远,犯人国都,危道也。彼见勤王之师四面而集,亦俱而归,非爱我而不攻,朝廷割三镇二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

  闻肃王初与之约,及河而返,今挟之以往,此败盟之大者,臣窃谓朝廷宜以肃王为问,责其败盟,必得肃王而后已。"时太原围闭数月,而姚古拥兵逗留不进,时上疏乞诛古以肃军政,拔偏裨之可将者代之。

  不报。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与种师道,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

  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

  "遂以时兼国子祭酒。首言:"三省政事所出。

  六曹分治,各有彼司。今乃别辟官属,新进少年,未必贤于六曹长贰。

  "又言: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蠢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庙庭。

  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谨按安石挟管、商之术,饬六艺以文奸言,变乱祖宗法度。

  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今日之事,若合符契。其著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而败坏其心术者,不可缕数,姑即一二事明之。

  昔神宗尝称美汉文借百金以罢露台,安石乃言:"陛下若能以尧、舜之道治天下,虽竭天下以自奉不为过,守。

《宋史·沈伦传》全文翻译是什么?

《宋史·沈伦传》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

  从小学习《三礼》,通过讲学自己养活自己。

  后周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官职名)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

  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钱库,因为廉洁著称。

  等到宋太祖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任命沈伦担任户部郎中。

  (沈伦)奉命出使到江浙,回来后上奏了十多条意见,皇帝都采纳了。

  一次奉命出巡经过扬州、泗安,赶上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可以借给百姓,到了秋天,收了新米再偿还给官府。

  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

  ”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

  朝堂议论的人反对说:“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收成不好(百姓还不上),谁来担当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召来和气,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您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给灾民。

  建隆(宋太祖年号)三年,沈伦升任为给事中。

  国家的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

  王全斌、崔彦进攻入成都,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玉帛、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吃青菜,有人拿珍异奇巧的物品当做礼物献给他,沈伦都拒绝了。

  回到东部以后,他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

人物简介

  字顺仪,北宋开封府太康县人。原在嵩县、洛阳—带讲学,后汉乾祐年间(948~949年)跟随白文珂镇守陕西,后经朋友宣徽使昝居润推荐给宋太祖,被聘为州级幕府,继任滑、许、宋三镇从事,掌管财物。

  大祖登基后,知其廉洁耿直,任为户部郎中。

  建隆三年(962年)升给事中,四年任陕西转运使。

  太祖出兵讨伐四川,改为随军水陆转运使。

  成都攻破后,沈伦独居庙院,洁身粗食,坚决拒收贿赂。

  东归时,只带图书数卷,别无它物。

  太吵薯悄祖得知,深为钦佩。

  即提升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开宝六年(973年)任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管荆南、剑南水陆发运事。

  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沈伦的宅第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平静。

  当时的权贵大多触犯禁令到山西、陕西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自首。

  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升渣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

  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触犯禁令。

  ”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后,就派太监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

  沈伦暗地告诉太监,希望修得狭小一点儿,太监告诉了皇上,皇手滚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谨慎,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

  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让蚊虫任意叮咬自己的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都把他们喝退了,希望以此来积德。

  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赶上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

  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后来太宗率真赴太原,令沈伦留守兼理开封府一切事宜。

  回朝后论功行赏。

  又加沈伦左仆射。

  五年监修《太祖实录》完成,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

  七年,因为他的同僚卢多逊犯罪,没有及时察觉上报,降为丁部尚书。

  不久,沈伦年老辞职,终年79岁,赠侍中。

  谥号“恭惠”。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