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中有什么内容?

作者:何歌珧时间:2023-07-23 13:51:18

导读:"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中的内容包括: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介绍:介绍了《史记·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出处、故事背景等相关信息,使读者对该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梗概:通过文字和图片的配合,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和呈现,使读者对"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中的内容包括:

  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介绍:介绍了《史记·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出处、故事背景等相关信息,使读者对该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梗概:通过文字和图片的配合,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和呈现,使读者对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介绍: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烛之武、秦王、魏王等,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4.《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分析: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深入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内涵和意义,使读者对故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点分析:通过对文本语言、描写手法、情节安排等方面的分析,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点,使读者对该文本的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6.《烛之武退秦师》的现实意义探讨: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分析,探讨《烛之武退秦师》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7.《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等方面的内容,使读者对该文本的文化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

  8.《烛之武退秦师》的评价和影响:通过对该文本的评价和对其影响的分析,使读者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内容,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本的背景、故事、人物、艺术特点、现实意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欣赏该文本的价值。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导语: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这千古不朽的语言的魅力。

点击下载文件:烛之武退秦师p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伏滚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慎厅备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蒐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蒐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

  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

  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宽毁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看来“三寸不烂之舌”在乱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感受这千古不朽的语言的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

  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

  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2、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文言知识的积累。

    2、烛之武劝说之词魅力探讨,分析、把握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假设一个情形,如果日本想攻打朝鲜,但是又缺乏正当的理由,于是它就把美国拉着,现在国难当头,朝鲜需要派一个人去劝美国退兵,这个人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跟美国总统说?

    (设计说明:因为课文讲述的故事所处的年代比较远,学生可能没有多大感觉,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就地取材,把学生安排在这样一个假设的情景里,希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二、自主预习,小组讨论

    教师按照小组数把标题、文章翻译等任务分配到小组,并要求小组讨论,特别橡前散是重点文言知识必须在翻译的时候明确出来,如果本组有疑问,可以指出来,由其他组解悔并决。

    学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在进行第二单元文言文教学之前,我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把文言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了一下,因为根据我的调查,初中语文很少说这些,考试也不要求,但是高中的学习却需要这些。

  而本课预习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就是想检查他们之前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

  三、预习检查,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重点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梁氏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3.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不能忽略文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面对近处的考试还是面对远方的长远的古文阅读,而且这些死的知识,最后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直至掌握,教师最后还是不要代劳,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尽量充分相信他们,假以时日,我相信大部分学生肯定是可以做到独立阅读的。)

  四、问题引导,感受人物

  1、烛之武是主动去退秦师吗?你有什么根据?

    讨论明确:不是主动去的。“……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让秦君退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与教师通过探究讨论得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总结:三个假设句,三个疑问句,八个“君“。烛之武的劝说之词非常有条理性和层次感,既能动之以情,也能晓之以理。

  3、“秦师退”与“退秦师”以及“晋君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觉得呢?

  “利”

    (设计意图: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了很多,这个也想给学生,那个似乎也不能遗漏,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是一篇课文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最后取舍,选择了这三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我读到了一个的烛之武?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那么多的铺垫,学生没有想说的和想写的,应该是不可能的。)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补释资料]

    1、补释《左传》。

    《左传》本名为《春秋左氏传》,晋朝杜预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起来,用来解释《春秋》,称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简称《左传》。

    。

    2、《史记》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历史故事,《左传》记述较详,《史记》在《晋世家第九》中简述如下: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

  围郑,欲得叔瞻。

  叔瞻闻之,自杀。

  郑持叔瞻告晋。

  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

  ”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

  晋也罢兵。

    司马迁对这个故事的记述有个优点,就是晋秦围郑的原因“及城濮时(指晋楚城濮之战)郑助楚也”,交代比较具体,比《左传》中“且贰于楚也”容易理解。但我们知道,作为史传散文,《左传》对《史记》影响至深,对于这个故事中的重点人物烛之武,司马迁为何仅用一个“使”字衍之?或许是司马迁看重的是帝王将相刺客壮士而轻舌辩之士?于此有待细考。

  

    3、郑国在当时的历史地位。

    从地理条件看,郑国属霸主国晋国的近邻,被夹在秦、晋、楚这些大国之间,又无险可据,这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处境是相当危险的。从政治条件看,郑国作为小国,不得不跟别国结盟,在互相倾轧的战乱中,帮谁打谁,怎由得自己!司马迁在《郑世家第十三》中评析:“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可谓中的之言。

  

    4、《史记》的有关记载印证了文中的四个历史事件。

  事件(一)秦立晋君

    《晋世家第九》: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

  重耳谢曰:“负父和源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更立他子。

  ”还报里克,里克使唤纳态迎夷吾于梁。

  吕省、?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

  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而,恐危。

  ”乃使?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

  ”……秦穆公乃发兵送夷吾于国……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可见,文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就是上述背景。

  事件(二)惠公背约

    《晋世家第九》: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文中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重提“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正是这段历史。

  事件(三)重耳过郑

    当年,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因内乱怆惶出逃他国,他历尽艰苦,经过曹国、宋国,再路过郑国,郑国国君却不肯收留他。

  《史记》写道:“过郑,郑文公弗礼。

  ”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

  ”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

  郑君不听。

  重耳去。

  ”这段记载正好印证了文中“以其无礼于晋”的事实。

  事件(四)郑楚结盟

  关于郑国跟楚国的关系,《郑世家第十二》有记述:

    “四十一年,(郑)助楚击晋。”

    “(郑灵公)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

  其来持两茄旅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

  晋将率……卒渡河。

  庄王闻,还击晋。

  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

  ”。

    由此看来,这场战争就是郑国的不对了。

  人家晋国是来援助你郑国的,怎能趁人家落难之时“反助楚”,干落井投石的事。

  这也就难怪晋国恨其“且贰于楚也”,跟秦国联合来找其报仇了。

  

    5、关于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的称谓。

    《礼王制》有“千里以外设方伯”之说,又有“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据考,战国时期的晋国君、秦国君、郑国君,都是周朝天子分封到各地的王亲贵族,他们统治的地方也叫“国”,只不过属于国中之国,因而他既可以称“君”,也可以称“侯”称“伯”,只是爵位大小有别罢了。

  而《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的“适戌疆于五伯”,其中的“五伯”指春秋五霸。

  

    6、关于“行李”是“出使的人”的解释。

    清代“三刘”所著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行理,使人通聘间者。

  ”《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这两处的“行理”即“行李”,“李”与“理”同音通假。

    《辞源》注:行李,古代职官,掌出使聘问,接待宾客。

  说得明白,古代的“行李”是一种官职,屈原就做过这样的官,现在就属于外交人士吧。

  《国语?周》中就说得更具体了:“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李以节逆之。

  ’”。

  

    7、对文中“设版”的理解。

    课文注脚为:“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这一解释也算明白了,但版筑技术毕竟离当代人悠远,学生在没有实物参照的情况下,实不易理解。

  《辞源》注:“筑墙时用两板相夹,以泥置其中,用杵舂实。

  ”查了这条,相对明确了。

  现在我国北方还有明长城的版筑遗?,可以通过历史影片了解。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ppt

1.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且贰于楚也(2)。

  晋军函陵(3),秦军汜南(4)。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师必退。

  ”。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力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7)。见秦伯,曰:“握裂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8),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行李之往来(10),共其乏困(11),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2)。

  许君焦瑕(13),朝济而夕设版焉(14),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阙秦,将焉取之(1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秦泊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8),乃还。子犯请击之。

  公说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

  困人之力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与,不知(21);以乱易整(22),不武。

  吾其还也。

  ”。

  亦去之。注释:(1)以:因为。

  其:指郑国。元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未以礼相待。

  (2)贰:两属,同时亲附对立的双方。(3)军:驻扎。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4)南:郑国的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5)佚之狐:郑国大夫。(6)烛之武:郑国大夫。

  (7)缒(zhui):用绳子吊着重物。这里指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

  出:指出郑国都城。(8)鄙:边邑。

  这里指把远地作为边邑。(9)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因郑国在秦国的东边。

  后世用这个同作“主人”的代称。(10)行李:使者,外交官员。

  (11)共:同“供”,供给。乏困:指资财粮食等物品不足。

  (12)尝:曾经,赐:恩惠。晋君,指晋惠公。

  (13)焦:晋国邑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附近。瑕:晋国邑名,在今河南灵宝东。

  (14)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设版:指建筑防御工事。(15)封郑:以郑国为疆界。

  (16)肆:放肆。这里的意思是极力扩张。

  (17)焉:从哪里。(18)杞(qi)子、逢(peng)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戍:驻守。(19)微:要不是。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20)因人:依靠他人。

  敝:伤害。(21)所与:指友好国家,盟国。

  知:同“智”。(22)乱:分裂。

  易:代替。整:团结一致。

  荆柯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②,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者郑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⑥。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⑦。夫今樊将军⑧,秦王购之金千斤,邑首皮颂万家⑨。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⑩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⑾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⑿!”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⒁。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⒂!”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

  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注释: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②〔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

  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③〔略〕掠夺,夺取。

  ④〔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对人的敬称。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易水,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微,假如没有。谒,请。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⑧〔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⑨〔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邑,封地。⑩〔督亢〕现在河北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说〕同“悦”,喜欢,高兴。⑿〔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

  更,改变。⒀〔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

  ⒂〔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⒃〔善〕副词,好好地。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而燕国见陵之耻①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②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③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⑦。

  以试人,血濡缕⑧,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

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扩展资料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语文

3.【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粤教版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高一语文必修3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课件-苏教版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变命运成功在于细节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变命运成功在于细节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

4.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

  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雨巷戴望舒再别康桥徐志摩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奇妙的对联名著导读《论语》必修二:荷塘月色朱自清囚绿记陆蠡《氓》诗经采薇诗经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4636264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必修三:蜀道难李白秋兴八杜甫咏怀古迹杜甫登高杜甫琵琶行白居易锦瑟李商隐马嵬李商隐书愤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必修四:窦娥冤关汉卿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望海潮柳永雨霖铃柳永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定风波(苏轼水龙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拿来主义鲁迅热爱生命蒙田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长亭送别。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6.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新课标的,

鸿门宴:

  1.(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范曾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名词作状语:连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不义也(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

  ④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

5.名句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可以吗??

7.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二、正字音泛()南佚()之狐夜缒()而出若不阙()秦逢()孙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秦伯说—“”通“”,。3.失其所与,不知—“”通“”,。

  4.共其乏困—“”通“”,。四、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今义:。“东道主”,古义:,今义:。

  2.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今义:。

  3.共其乏困。“乏困”古义:,今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今义:。

  5.亦去之。“去”古义:,今义:。

  五、特殊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省略介词——于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烛之武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4.(烛之武)夜缒而出。省略宾语——烛之武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

  2.使工以药淬火“”通“”,。3.日以尽矣“”通“”,。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

  6.请辞决矣“”通“”,。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

  8.故振慑“”通“”,。9.设九宾宾,“”通“”,。

  10.图穷而匕首见“”通“”,。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

  12.秦武阳奉地图匣“”通“”,。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

  14.卒起不意“”通“”,。卒惶急无以击轲“”通“”,。

  15.秦王还柱而走,“”通“”,。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解可以解燕国之患()教乃今得闻教()敢人不敢与忤视()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还柱而走()资持千金之资币物()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图穷匕首见()室拔剑,剑长,操其室()诏非有诏得不上()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3.前为谢曰(),。

  4.樊於期乃前曰(),。5.左右既前(),。

  6.其人居远(),。7.使使以闻大王(),。

  8.太子迟之(),。9.发尽上指冠(),。

  10.群臣怪之(),。11.箕踞以骂曰(),。

  12.秦兵旦暮渡易水(),。13.乃欲以生劫之(),。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今义:。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今义:。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今义:。4.将军岂有意乎意,古义:,今义:。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今义:。深,古义:,今义:。

  6.于是太子。

8.2016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和二必背文言文

高考必背古诗文目录

(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一、古诗词部分:

1.氓(2)《诗经》

2.短歌行(2)曹操

3.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蜀道难(3)李白

5.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咏怀古迹(其三,3)杜甫

7.登高(3)杜甫

8.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球高中语文文言文详细资料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镇耐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森旅手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此嫌集。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