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出现的一些误区有哪些?

作者:解振泽时间:2023-07-23 14:28:04

导读:" 新课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旨在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新课改的顺利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定位误区:一些教师和学校对新课改的定位存在误解"

  新课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旨在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新课改的顺利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定位误区:一些教师和学校对新课改的定位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材的更新,而忽视了其更深层次的改革目标。

  解决方案:加强对新课改的宣传和解读,明确其目标和意义,引导教师和学校正确理解和把握。

  2.实施误区:一些学校在实施新课改时,过于强调形式,重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引进,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解决方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新课改。

  3.教材误区:一些教师和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认为教材是唯一的教学依据,而忽视了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解决方案: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实物模型、实地考察等,拓宽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4.评价误区:一些学校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过于注重成绩和考试,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解决方案:改变评价体系,引入多元评价手段,包括学业水平评价、品德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5.家长误区:一些家长对新课改持怀疑或消极的态度,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孩子的升学和未来发展。

  解决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向家长详细介绍新课改的内容和目标,让家长了解到新课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其对新课改的认同和支持度。

  通过解决上述误区,可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误区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新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语文教学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以往那种死气沉沉,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硬性切割,大卸八块的教学没有了。

  现在,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教学内容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有人情味了。

  但我们也渐渐感受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发现有些教师把经念歪了。

一、教师为主导,究竟想把学生引向何方

  现实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歪曲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课堂上,教师“胸有成竹”地抛出早已设计好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中间用暗示,重复提问等总总手段,刻意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设计好的答案。

  正如有人打了一个比喻:教师事先挖好了坑,然后牵着学生跳进去,如听一位老师讲《董宣执法》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交流讨论:董宣未经审判便格杀了公主的家奴,你有什么看法?当时有的学生说:“董宣做得对,这配唯样防止公主在官府审判家奴时利用影响放走家奴,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

  但有一名男生极力反对:“课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说明董宣是一个脾气有些暴戾的人,他未经审判便擅自格杀了家奴,违反了法律是不正确的行为。

  ”正当笔者为这位男同学的细心和别具一格的答案暗暗叫绝时,没想到,授课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说,封建社会官场腐败,董宣这样做是对的,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

  (笔者按:此种答案是一本语文资料上的)这样做无疑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仍是填鸭式教学,难道这就是“教师为主导”吗?。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生活经验,我们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亩卖森生观察、分析、思考。

  我们认为:导,即引导。

  “引导可以表现为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他们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帮助他们找到方法,学会思维,学会做人,做到真正的“授之以渔”。

二、口语交际,交际了没有口语交际课

  在语文教学中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

  它是以往听说训练的升级,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

  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但在有的课堂上,成了一生讲完之后,另一名学生来评价该生的发言情况。

  原本应该是同学之间的快乐交流没有了,代之的是字音纠正,发言内容,发言人的站姿等方面的评价,甚至有的涉及人身攻击,如有的学生竟批评某某嗓子沙哑,声音不好听。

  这样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发言的欲望,是失败的。

  口语交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在听和说,而是在交际上,交际不是单纯的听,不是单纯的说,更不是简单的听加上说,它应该是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把口语交际变成个人说话,他人评价是错误的。

  它应是一种沟通,是互动的,多变的。

三、热闹的小组讨论,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是我们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迅亩

  它给了学生更开阔的视野,更融洽的氛围,增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课堂上一个个摩拳擦掌,争着发言,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有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更加好看,有意识地安排很多次小组讨论,形式热闹,内容毫无价值,这样就成了浮于表面,有“作秀”之嫌。

  小组合作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生活的态度。

  小组内讨论组织不当很容易形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的“一言堂”或几名学生无休止的争吵,久之,有的学生仍然回到了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仍然没有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仍然没有提高能力与素质。

  我们不能把空有热闹场面的讨论当做课改的亮点。

  真正的合作学习要看讨论的内容是否有价值;要看小组内成员的情感投入;要看讨论的秩序;要看学生的发言是否独特;要看讨论的结果。

四、多媒体的使用,该如何对待

  纵观现在的优质课大赛,使用多媒体已成为一种风气,许多教师的课件花样百出,像演戏一样。

  的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动态地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变得持久起来。

  但多媒体的使用真是多多益善吗?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含义丰富,意味悠长,究其是古诗词,它们讲究意蕴的,用多媒体能充分表现“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吗?用多媒体能体现“润物细无声”的画面吗?语言是抽象的载体,如果用直观的实物来取代抽象的文化内涵,那是非常危险的。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用直接的东西若使用不当会扼杀学生的能力。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优化课堂流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让我们更方便、快捷。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是值得提倡的,但若将多媒体置于高位,喧宾夺主是不可取的,不能盲目使用。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克服这几种误区,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更能让文字的沃土滋润祖国的花朵。

农村新课改 农村学校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课改在我校实施九年了,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识和理解在逐步提高,这期间,从理论到教学实践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着新课改的顺利发展,特别是在农村,信息比较闭塞,新课改在实践中举步维艰。

  从外地学来的先进经验往往是一阵风,走过场,花拳绣腿,与教学不合拍,教学仍然走老路、走弯路。

  课改和教学操作出现不协调,就这些现象,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胡庆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旧理念的问题

    新课改首先是教育实践者理念上的改革,然后是教学实践课改操作,不能单纯地把新课改冠上几个新名词就是课改了。

  如整合、探究、三维等。

  错误地理解“情感与价值观”与“思想教育”是一回事;小组讨论一窝蜂就是“合作探究”;引入一点新的信息技术就是“整合”。

  事实上还有部分教师仍抱残守旧,仍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的旧瓶装新酒,翻新几种花样,敲敲边鼓,算是大张旗鼓地搞新课改了。

  2.文本与考试的问题

    旧教材教什么考什么,新教材教得多考得少,教者心里没有底,不知如何应对。

  下面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教师洋洋洒洒地教了一学期,考试时只有古诗文能看得见,抓得着。

    现代文阅读毫无边际,学生在三年中不可能更多地去涉猎中外名著,因为他们不只是学习一个专业,还有其他学科。

  据说用韩寒的文章去考他本人,结果也不能答满点。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每个人与标准答案是有一定偏差的,文本裤信握教学与考试的问题亟待解决。

  3.教学方法的问题

    中年教师认为:教了大半辈子的学,居然不会教了。

  这就是新课改之下教学方法的问题,老式的教学方法不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又不适应,就出现了不会教的现象。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改到操作,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从“满堂灌”到“满堂论”再到“满堂演”。

  人家的先进经验没学会,自己的方法又忘了,岂不成了“邯郸学步”?教法不改变,新课改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新理念需要勇气和决心,首先是少搞一些形式主义,公式化检查,减轻教师应付检查的压力,多一点探究新课改理念的自由和空间,多办一些讲座,培训班,搞一点对外交流、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老教师运用新技术教学的能力。

  其次是教者的理念更新,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

  2.了解课标,把握考试方向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

  课改后,人们的目光还是盯着考试,课堂变不变不重要,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考试如何变,特别是初升高考试,盯得更紧。

  必须把教的、学的、考的统一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成绩。

  3.创新教法提高效果

    课改后我们仍然按部就班地教学,备课不能缺项,坦誉教学计划要完成,作业要详批细改。

  这一切仍束缚教师手脚,探究问题,耽搁了时间就找不回来,教学计划就完不成。

  教学中总有打不破的规矩,教学方法应在课改中寻找,不破不立,打破陈旧,创新方法。

  教学中不能只讲鲁迅,还可以讲讲易中天、谈谈余秋雨。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东来乡海联学校)

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中的问题与对策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全国展开,山东滨州市博兴县作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于20xx年秋季起全县小学整体进入改革实验。

  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有:。

  1、人们对亩裤厅课改实验未能达成共识。

  宣传不到位、缺乏社会支持;学生家长观念陈旧,对课改缺乏信心;基层教育内部职工对课改精神学习掌握不够。

  2、一线教师教材观陈旧。

  参与课改的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着新教材;课堂教学仍无实质性改观;课程意识缺乏,开发能力薄弱。

  3、教师配置与培训存在误区。

  4、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改革滞后。调查显示,能够采用新方法(尽管不完善)合理评价教师工作的学校仅占3796。

  5、基层教研力量薄弱,课改实验后劲不足。

文章提出了相应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课改的良好氛围。

  2、扎实有效地抓好教师的培训提高。

  首先,校长必纯棚须积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教师本身必须迅隐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研究者。

  再次,学校应成为合作性的学习社会。

  3、强化课程意识,开发校本课程。

  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其次,在专家指导下与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一起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共同寻找当地课程资源。

  再次,改变教学策略,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最后,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4、突破教学评价改革瓶颈,加强课改实验的系统性。要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程序科学化。

  5、重视和加强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要研究建立适合新形势的乡镇教研组织和管理机构。

  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要借助课题改善学校的教研活动。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有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宏塌早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纵观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多媒体使用形式化.

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步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是成功的课例,没有注意传统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一个衫汪教师在开头出示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导入新课:一个足球运动员射门的特写镜头,运动员的脚是角的顶点,他的射门路线和地面形成一个角.我认为角是平面图形,这个特写镜头是一个空间的角,学生不易理解,并且运动员的射门路线有可能不是直线,这样就是不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直接叫学生摸一摸桌子的角,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初步感知角的特征,这样更省时更实效.

二,情境的“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

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蔽雀的求知需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却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生活味”过于浓厚,数学课却让人臭到了“语文味”.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有规律的排列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循环”的含义,出示了太阳日出日落的情境,还让学生欣赏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之后,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当中,还有不少像这样循环出现的现象,现在我看看谁是细心和勇敢的小朋友.谁来说说?学生一个说了又一个,教师一边表扬一边激情澎湃的听着,最后,教师又把小朋友表扬了一番,然后归纳:像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叫做周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你们刚才列举的事例一样都是有规律的数学现象.看看时间,已经过了半节课啦,才开始进入数学问题的探究,结果就草草收场啦.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某些教师总是不加考虑地将几个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在那里讨论操作,就称谓之“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改如何走出历史教学的几个误区

  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开展。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举措、新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新课程正在各省开展,一些学生常常抱怨历史内容太多了、太难记。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把琐碎的历史知识浓缩成精炼的便于记忆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去学历史,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课题。

  我们应该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举措粗燃、新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借用历史人物趣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的,但却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

  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这些内容,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岩衡虚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

  比如讲王安石变法,可以引用材料:王安石虽贵为一国宰相,但脏的不得了,从来不洗澡,身上的虱子乱跑。

  他老婆嫌他脏,凡是他用过的东西他老婆绝对不用。

  有一回他老婆看上了官家的一把长椅借回家用想赖着不还,搞得管财物的官员很难办,王安石知道了,就在那长椅上躺了会儿,他老婆就赶紧让人把那椅子还了。

  这样,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学起历史课也很有趣,通过历史人物趣事既活跃了课堂,又学到了知识。

  二、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讲秦朝的统一拦液原因。

  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让学生分别扮演战国七雄。

  各组选出一位学生做国君,三位大臣,三位将军。

  一起来演绎和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场景一:秦国该如何灭六国,统一天下?让学生学会理解秦国统一的战略战术。

  场景二:秦国要来进攻,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分析了六国的反秦策略。

  场景三:天下一统后,我们该如何稳定这个局面?为讲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做了铺垫。

  场景四:六国贵族纷纷在私下里议论如何恢复自己的国家?老师给学生讲六国采取的富国强兵的措施。

  通过设计场景演绎历史人物,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角色,惟妙惟肖地体现出历史情况,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应该根据课堂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

  一位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效果好。

  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视听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用诗歌陶冶学生情操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斐然,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们学习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出来,所以用诗歌陶冶学生情操,可以使学生联系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大幅度提高中学课堂效果。

  比如讲抗金将领岳飞,可以让学生背诵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通过这首诗,还能讲到靖康之变。

  学生能深受启发,理解岳飞的抗金动力和精神,所以用诗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又比如讲唐朝的历史,可以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了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

  通过分析《长恨歌》,让学生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五、自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

  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

  比如《天津条约》的内容可以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

  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

  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

  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比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这样来记忆:割地、赔款、通商、关税。

  另外,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等等。

  六、教师应该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教师职业的内容和任务来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师要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

  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

  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要与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各不相同,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应该发挥历史学科本来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自豪与屈辱,兴衰与得失,从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警惕:课标名义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误区】 中学语文

    课程改革给久负“误尽苍生”骂名的语文教育带来一派生机,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近些年来,冷静观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热热闹闹的课改表象底下,有一股浊流在滋生、涌动,致使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或流于形式,或走向极端,名与实相悖,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走上岔道,陷入误区。

  这值得我们警惕!。

  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扬弃”,在这个“扬弃”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六大新误区:

  

  误区一:自主取代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对过去“注入式”教学模式的纠正,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学习这种艰苦脑力劳动特点的把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许多课堂上发现,所谓“自主”就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地进行学习:选择自己掌握的词语来辨析和运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语段来诵读和赏析,选择自己理解的涵义深刻的关键内容来分析和阐述。

  说到底就是选取课文中那些最“疏松稀软”,也就是最好啃的地方下嘴。

  这和朱光潜先生所提倡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学风大相径庭,投机取巧、一知半解、粗枝大叶、东鳞西爪的不良风气正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学生。

  自主,成了对学习任务和学习手段的任意放纵、不作规范要求的遁词。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在走出“注入式”、“满堂灌”的泥沼后,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自主性替代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味地放任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使得学生不得要领,陷入盲目学习之中。

  过犹不及,有人甚至还认为“过去是教师说了算,现在应是学生说了算”。

  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教师的作用,有失偏颇。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很容易在公开课上看到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在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的情形下,没有小组学习讨论似乎就没了课改。

  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无谓地浪费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少教师一节课下来,学生小组讨论是接二连三走马灯似的进行着,待学生依次把讨论的内容发言完毕后,活动也宣告结束。

  有时,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辩题,论辩双方纠缠不休,把大量时间消耗在磨嘴皮子上面。

  这些做法的实际效果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似懂非懂地凑热闹,还有的则在一旁懵懵懂懂做一个旁观者。

    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合作学习”环节,随意给上两三分钟乃至更短的时间,让同桌或前后桌几个学生合作讨论,未待学生进入角色开展“合作”,教师便草草地鸣金收兵。这样的课忽视了合作的形式、时间、内容、教师角色等因素,同样是对“合作学习”本真意义的误解。

  

  误区三:探究浮夸不实

  

    探究是什么?探究是好奇心的一种理性的稳定的发展,是极具价值的学习指向。

  它应该在学生有所积累的基础上得以强化友旅。

  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吸纳人类的文化知识,打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缺乏基碰蔽础,或者基础不扎实,我们的探究就会变得肤浅,也难见成效。

  时下的语文课堂言必“探究”,探究成了一种时髦的摆设,似乎越标新立异就越能博得好彩头。

  我们看过这样的语文课,教者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王维的《山中》组合起来教学,仅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读”笑告州诗,第二节课要求学生开展探究:1.从二位诗人不同的死亡结局看不同的诗风;2.道教、儒教和佛教各自独有的意识是如何分别在诗作中反映出来的;等等。

  这种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高骛远、漫无边际的所谓探究,正在败坏着踏实、严谨的学风,推行几年的结果是:不愿老老实实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越来越不扎实了,基本的问题越来越不会解决了。

  

  误区四:对话主次不分

  

    在阅读教学中,新课程提倡多重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作者对话、教师与编者对话,等等。

  在这些对话中,至关重要的应该是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语文学习的底线。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和基调,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相比之下,其他的对话都仅仅是为学生的个体文本解读即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已。

  然而,在各种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诸多的语文课往往对话主次不分,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气氛活跃,场面热烈,偏偏就是不涉及文本,将“对话”的触角延伸到语文课程不能也不必涉及的领域,造成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任务的偏离。

  有的语文课虽贴近文本,但由于火候不到,教师一相情愿地预设师生之间的对话,虽然教师竭尽全力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绪,师生对话终成“打字猜谜式”的活动。

  

  误区五:迁移在“夹生饭”中进行

  

    阅读教学需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但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如果借所谓的“迁移”、“拓展”以及“相关链接”等名义来掩饰教师自身对于文本理解的肤浅,那绝对是一种错误。

  教学冰心的《谈生命》,能让学生读懂深邃语言背后的“生命”意义,读出语句中耐人寻味的含义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我们的教师偏偏抛开文章的语言,空泛地谈论所谓的“人文精神”。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能引导学生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悟出鲁迅先生文字后面的沉重感情就很不一般了,却偏要再补充艾青《我爱这土地》来赏析。

    遗憾的是,像这样匆匆忙忙抛开文本另起炉灶做“夹生饭”的做法,却被我们的许多教师视为迁移,视为拓展。

  殊不知,迁移和拓展的前提是让学生读懂文本。

  如果忽视文本,或是浅尝辄止地浏览速读文本,学生还停留在一知半解、朦朦胧胧的状态,就急于迁移,刻意让学生以“求异”、“创新”的发言来进行脱离文本的所谓“多元化解读”,那就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误区六:评价缺失是非标准

  

    鼓励性原则是新课标规定的课堂评价的重要原则,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

  然而,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原则,不论学生发言是否正确,回答的内容质量如何,总是用“很好”、“非常好”,甚至“非常非常好”来褒奖。

  看似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一种尊重,实则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倡导“多元解读”,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把“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对立起来,彻底否定“一元解读”的作用。

  文本解读应当逼近最初始最本真的意义才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不少课堂为了凸显“民主”、“活跃”、“和谐”的气氛,把课堂所有的话语权全都拱手让给了学生,教师则沦为“跑龙套”的配角。

  由于教师对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缺乏适时的、切中肯綮的反馈和评价,以致于迷失了学生的认知目光,造成了优劣境界甚至是非判断标准的混乱。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关注和鼓励,这本身没有错,但是,评价学生要把握一个“度”,矫枉过正就会事与愿违。

  一味放任学生,让他们未加思索地想说就说,信口开河地瞎说乱说,绝非我们所追求的课堂的“灵动”和“活跃”,相反它只会冲淡课堂的主旋律,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以上种种误区的出现,究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有些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把握住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重名义轻传统,重形式轻实效,一味追求课堂的活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生硬地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这个环节搞师生互动,那个环节搞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搞人文精神的凸现,那个环节搞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每个环节都有精心设计,但都游离于文本之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要走出上述六大误区,必须在分析病因、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拿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

  传统的精华必须继承发扬。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

  语文课必须以学习祖国母语为己任,不能把它当作是以祖国母语学习为次而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的修养课。

  语文教学有多种任务,但学习祖国母语是最主要的任务,同时把人文精神等内容融合进来。

  那种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虚浮做法,务必纠正。

  对文本进行五脏六腑解剖式的条分缕析固然不可为,然而将传统的东西一把火烧光则更是错误。

  概述是为了培养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段是为了培养条理性,理清文章的层次;辨析词语是为了比较和揣摩、分析和综合,离开辨词析句,何以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呢?这些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但没有过时,相反更应坚持下去。

    其次。

  教师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要重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条很有指导意义,这里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动,教师必须加强全过程的调控,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指点。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初步见解,教师应予鼓励以增强他们探究的信心,给予点拨使他们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处走向“柳暗花明”。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进行合作学习;要精心设计问题,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有讨论的价值,能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

    再次,语文教学的底线必须坚守。

  中学语文教学的底线是什么?是让学生读懂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形成对文本解读重要性的共识,将整个身心都投入文本之中,才是对语文教学最好的体认,才是对人文精神应有的情怀。

  我们应不断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道。

  总之,钻研文本,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只有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载体,深入文本内部,最大程度地贴近作者的心灵,实现与伟大灵魂的交融和碰撞,才是教师应追求的境界。

    第四,务实的整合工作必须跟上。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这里,“自主”不等于自己读书,“合作”不等于小组讨论,“探究”不等于把问题复杂化。

  要将三者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还需要我们务实地做好各项整合工作。

  整合应该包含教与学、讲与练、读与思、资源与方式、态度与能力、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渗透。

  研究性学习绝不是今后课堂教学的惟一方式,它还应与传统的讲授法、师生问答式等教学方法共同存在、互为补充。

  只有将传统的阅读指导方法与现代的先进辅助手段结合起来,将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在共存互补中推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单位:温岭市第七中学)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