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中的《拿来主义》是什么?

作者:郁煦锟时间:2023-07-18 00:13:24

导读:" 高中语文课件中的《拿来主义》是什么?1.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概念:-《拿来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借鉴、模仿和参考他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这种教育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学习方法,他们通过模仿前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

高中语文课件中的《拿来主义》是什么?

1.介绍《拿来主义》的背景和概念:

  -《拿来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借鉴、模仿和参考他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这种教育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学习方法,他们通过模仿前人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拿来主义》在现代教育中也有一定的应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2.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

  -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创作的范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意义和创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文学作品。

  -通过模仿和参考他人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3.探讨《拿来主义》的局限性:

  -过度依赖《拿来主义》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只会模仿他人的作品而缺乏独立思考。

  -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拿来主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作灵感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学生过分依赖《拿来主义》可能导致创作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原创性。

4.提出适当应用《拿来主义》的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来理解文学创作的技巧和特点,但同时也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中发展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参考他人的作品,但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保持作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

5.引用专家观点:

  -某某教授表示:“《拿来主义》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过度依赖《拿来主义》限制学生的创作发展。

  ”。

  -另一位专家认为:“《拿来主义》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学生也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创作风格,不能完全依赖他人的作品。”

6.总结:

  -《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课件中有一定的应用,并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引导学生借鉴他人作品,同时鼓励他们发展独特的创作风格。

  -学生也应注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保持作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

  -《拿来主义》的应用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高中语文 必修四中课文"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速求,跪谢!!

  拿锋兄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搜基嫌或使用,或存放,或毁世手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

  【#课件#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语文体温,则可以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课件:《拿来主义》,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xx届xx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

  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

  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

  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

  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

  (2)闭关主义”行不通。

  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

  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尺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弊塌,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

  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

  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租困圆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

  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

  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篇二】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

  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明确:1、当时中国政府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提问: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对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问:这些事件可以明确地说不是“时弊”,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过这三件事件,鲁迅先生明显的感受到了国人当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怎样的倾向?

    明确:国人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明显存在着“送去主义”的倾向。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一味地践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请用你自己的语言一句话概括。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丧权辱国,仰人鼻息。

  提问:当时国人在对待与外国的交流问题上还存在着哪些错误做法?

    明确:闭关主义,送来主义。

  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践行“闭关主义”会有什么后果?

    明确:(给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落后,挨打。

  提问:“送来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遭受侵略。

    小结:鲁迅先生根据当时社会几件事件看透了国人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存在着的三种错误做法,并对他们展开批判,这三种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这正是他开创了杂文典型化的特点。

  三、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

  提问:在批判了社会上面对与外国交流问题上三种错误做法之后,鲁迅先生提倡了“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筛选信息需要找准关键词语“所以”“总之”。

  提问:为了把这个主张讲得更加通俗易懂,鲁迅先生运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问:在谈论如何对外文化、如何与外国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举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穷青年指谁?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穷青年指中国或中国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遗产或传统。

  所以这里是举例论证更是比喻论证,是类比论证。

  鲁迅先生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因为对待外来文化和对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错误地对待外来文化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什么?孱头、昏蛋和废物们的做法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从文中语句的表达来看,你感受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大家发出声音自读课文第8段,感受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态度。

    明确:鲁迅先生对三种人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的。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写实,是对人们习见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现象,作精炼或夸张的描写,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读出这种感情来。点评,再读。

  请大家发出声音再读第9段,思考那么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具体面对文化遗产或外来文化的呢?

  面对继承文化遗产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让你联想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给出时间或结合本专题其他课文,让学生畅谈。

    小结: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真正做一个拿来主义者,没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导“拿来主义”的好处

  提问:看来要践行拿来主义是不容易的,但是践行了拿来主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明确:人成为新主人,宅子成为新宅子,文艺成为新文艺,中国成为新中国,青年成为新青年。这正是鲁迅先生写这一篇“拿来主义”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新的主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新的中国。

  五、感受杂文的超越时空性

  提问:站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小结:看来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当时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提出的“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鲁迅先生的杂文,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有现实的意义,更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主板书:杂文:

  闭关主义、落后挨打、针砭时弊

  送去主义、祸害子孙、典型化

  送来主义、遭受侵略、讽刺幽默

  拿来主义、新人新宅子、超越具体现实

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必修四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一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漏州梁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迹敏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

  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

  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

  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

  )[“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返运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

  “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拿来!(①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仪节:即礼节。

  )[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

  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

  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二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

  (①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

  “大度”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

  ]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①尼采: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如是说》等,他对西方传统的____义持批判态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他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并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

  ②自诩:自夸。

  诩,xǔ。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

  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

  (①残羹冷炙: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zhì,烤肉。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

  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

  (①冠冕:“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冠冕,ɡuān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

  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

  )[“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

  (①摩登: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

  )[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

  “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

  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

  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首先是角度选择巧。

  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

  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

  作者先用“当然”一转,假意替“送去主义”评功摆好,“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也便越惨。

  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自此以下便以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

  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

  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巧妙地综合运用了擒纵、类比、事例、归谬等多种批驳的方法,充分暴露了“送去主义”的荒.唐可笑。

  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能力。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作者旋即转到批判“拿来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送来”,辨析“抛来”与“抛给”的区别。

  “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的给予,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施受双方是平等的。

  “抛给”犹如“嗟来之食”,你没有要与不要的选择权。

  施受双方是不公正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送来”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

  通过概念的辨析,揭示了“送来”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不能笼统地反对与西方的交往,平等互惠的“抛来”要接受,那种不平等的侵略性剥夺性的“送来”(“抛给”)则要反对。

    文章深入批判了“送去主义”,初步揭露了“送来”的本质,于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个论点是很严密的,不是不能“送”,而是不能只“送”,无限制地“送”,在“送去”的同时还得“拿来”。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三

    (6)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着重揭露“送来”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揭示“拿来主义”的要旨。

    这两段文字承上文对“送来”进一步深入批判,上文是通过辨析概念,这里则是摆出典型事例,用铁的事实证明“送来”的东西都是“残羹冷炙”,形象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反动本质。

  “吓怕了”,形容帝国主义的卑劣行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送来”的后果,使一些人,甚至连清醒的青年都产生了盲目的排外倾向。

  “其实”句指出了洋货中有糟粕也有精华,“送来”的是糟粕,“拿来”的则可能是精华。

  因此,文章作出结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对洋货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放出眼光”指要有胆量和气魄,“自己来拿”指要有主动进击的精神,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对待外国文化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文章写到这里,才完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拿来”到“拿来主义”,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是在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中使我们不断加深认识的。

  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起笔,摆出“送去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出“拿来”二字破题;接着再深入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它的荒.唐可笑,又从概念辨析入手,从理论上揭露“送来”的本质,深入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然后摆出典型事例,继续揭露“送来”的侵略实质,并且批判了盲目排外的幼稚。

  文章写到这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排外主义,凡是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各种观点统统批判了,把它们的危害和本质都揭露了,于是完整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不断开掘的写法,使行文曲折,论辩有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文解读四

    (8)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①(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①阴功:迷信的说法,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

  )[鲁迅在这里杀一横枪,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人士顺手一击。

  所谓“骗来的,抢来的”是影射蒋介石,先是骗得孙中山的信任,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接着通过排挤和打压共产党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所以鲁迅在本文和其他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说他的天下是“骗来的,抢来的”。

  所谓“做了女婿换来的”,一般的说法是讽刺新月派诗人邵洵美,说他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①;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①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孱,càn。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①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①蹩进:跛脚行进。

  蹩,bi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通过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拿来(占有)。

  ]。

    (9)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②。

  (①鱼翅:一种名贵的海味,用鲨鱼的鳍干制而成。

  ②玄虚:这里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①,阿剌伯②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③,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①波斯:伊朗的旧称。

  ②阿剌伯:一般译为“阿拉伯”。

  ③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分析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完全抛弃,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二个要义是:挑选。

  ]。

    (10)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分析拿来与创新的关系,说明拿来主义的第三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

  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

  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

  “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

  “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

  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相关文章:

1.高二下语文课本拿来主义

2.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3.高二语文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题

4.高二语文必修3《拿来主义》期末练习试题

5.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6.高二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期末练习试题

高中语文 必修四中课文"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速求,跪谢!

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梁猜外颂举国橡樱型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鲁迅认为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就是主动地去吸取别人的东西之前还要自己分辨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吸取正确的东西汲盯闷取错误的东西给予我们经验之类的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

  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几乎成了笑谈。

  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慧老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

  针对三十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

  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而这仅是鲁迅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部分。

    古文中也曾有类似思想出现,却都没有被传诵。

  相对论、方法论等大文章中,也都有类似的概念,却也同样没有被普遍应用和普及。

  “每件事物都有另外的一面”,也是人人皆知的谚语,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应用?而拿来主义也只是一个旧主题,新衣裳。

  正赶上了特前则升殊的年代,而由于鲁迅的名气,而被流传甚广。

  但也只是名字被耳熟能详,其中理念却依旧没有被大众普遍认识与应用。

    这本应该是一个通俗且普及的思维观念,但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始终是偏激且畸形的。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森埋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咐巧)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这一主张后来成为t“_self“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

  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衡春键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

    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

    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

  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

  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

  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费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

  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

  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

    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

  送去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

  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

  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

    (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

  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学生默读第8段,

  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二

  9 拿来主义

  从容说课

    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

  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

  师 “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生 “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师 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师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先浏览1~7段。

  师 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 “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 封闭、落后。

    师 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生 搞“送去主义”。

  师 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 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

    生 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 为什么要送?

    生 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 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 媚外、讨好。

    生 投降。

    师 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生 捧!

    师 对。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师 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 反语。

  师 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 “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 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 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 叫花子,要饭的。

  师 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 同情他。

    生 打发他。

    师 “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 “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 “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 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 “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 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 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师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 毒害中国人民。

    生 欺骗中国人民。

    生 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 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 毒害。

    生 欺骗。

    生 侵略。

    生 掠夺。

    师 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师 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生 拿来,自己来拿!

    师 对。

  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称为什么论证方法?。

    生 因果论证。

    师 很准确。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师 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师 (引导)请看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 泛指学术文艺。

    师 对!是文化遗产。

    生 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生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生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师 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生 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生 虚无主义,盲目排斥。

    生 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师 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 占有,挑选。

    师 好!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学生朗读)

    生 (齐答)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 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 “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师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 有益。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并能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并进行实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正确认识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问题,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理解其论证结构的好处,总结归纳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将学得的技法运用于实践,并指导以后的写作活动。

  教学方法:

    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能迁移训练。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的著作是读不进去的;但是一旦你对现状不满,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你自己的现状,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就是你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二、探讨课文:

  (一)、探讨其先破后立的结构——如何提出问题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观点在哪里出现?

    预设: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3、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预设: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毒害侵略。

    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4、如何实行“拿来”?

  预设: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运用“大宅子”的比喻。

  喻体本体鱼翅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鸦片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姨太太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2)、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的呢?

    预设: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几种做法。

  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他占有,挑选。

  5、论证结构:

    我们来看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方式,在本文中,局部和整体的论证结构是一样的,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观点,而是先提出了几种有危害的现象,先否定,再肯定,这种方式叫做“先破后立”,也叫“驳论”。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本文的“破”和“立”的方法: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