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件有哪三篇?

作者:王博晨时间:2023-07-18 01:18:50

导读:" 《陋室铭》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一篇诗文,以描绘一个陋室的生活环境为主题,强调了清贫寂寞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该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对物质贫乏的生活状态的宽容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下面是《陋室铭》课件的三篇内容:。一、陋室的描写-陋室的外观"

  《陋室铭》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一篇诗文,以描绘一个陋室的生活环境为主题,强调了清贫寂寞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该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对物质贫乏的生活状态的宽容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下面是《陋室铭》课件的三篇内容:。

一、陋室的描写

-陋室的外观和位置

-陋室内的家具和摆设

-陋室的环境和气氛

二、清贫生活中的意义

-生活简朴的真谛

-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的关系

-清贫生活中的追求和满足

三、对陋室生活的思考

-陋室生活对个人心态的影响

-陋室生活对人生观的塑造

-陋室生活对社会价值观的启示

四、陋室生活的价值

-陋室生活的内在价值

-陋室生活的外在价值

-陋室生活的人生态度

五、从陋室到人生的启示

-如何在陋室中寻求精神富足

-如何在物质贫乏中发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在清贫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陋室生活的现实意义

-陋室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联系

-陋室生活对现代人的警示和启示

-陋室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借鉴

  总之,《陋室铭》的课件内容可以从陋室的描写、清贫生活中的意义、对陋室生活的思考、陋室生活的价值、从陋室到人生的启示以及陋室生活的现实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展开,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这篇经典文学作品。

语文《陋室铭》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传统的教学手段枯燥无味,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

  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愉悦了。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的使学生理解其意义。

  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陋室铭》课件,希望可以帮到您,清盯消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名()灵(灵气,神气)

  斯(这)惟(只)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云(说)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

  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

  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则银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

  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答知》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

  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

  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

  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

  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2008中国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平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温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

  古有禹锡,今有,为民鞠躬尽瘁。

  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

  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

  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链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

  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

    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

  五、明确目标:

    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六、指导朗读: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这是一篇铭文。

  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七、翻译古文:

    (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

  如: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B、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小试牛刀:

  1、解释下列词语:

    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

    2、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练一练

  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B.惟吾德馨如兰之馨

  C.拍案而起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我们在劳动

  九、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

  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由为大家带来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第一: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文言文古文五项,自主翻译课文。

    第二:通过反复吟诵、思考、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语言及情感。

    第三:理解“陋室不陋”中所蕴含的君子之德、高洁志腔宴趣,了解刘禹锡其人其事,体会其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教师吟诵《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让学生回答,这是谁的诗?还记得关于这两首诗的小故事吗?

  游玄都观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永贞元年(805),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

  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

  此悔启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再游玄都观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

  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

  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

  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二、初吟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全班自主吟诵一遍课文,然后全班齐吟一遍。

  2.题目解说——铭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教师过渡语: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铭这种文体的含义,除了依字行腔外,铭文一般是用韵的,所以本文也是押韵的,所以,我们吟诵的时候,还应该遵循另一个吟诵规则——入短韵长。

    根据这个规则,全班再次吟诵课文,自己吟诵,小组尝试,推荐或自荐来吟诵。

  本文押得是下平声九青ing的韵,这个韵都有如下字:青经泾形陉亭庭廷霆蜓停丁仃馨星腥醒惺俜灵龄玲铃伶零听冥溟铭瓶屏萍荧萤荣扃垧蜻硎苓聆瓴翎娉婷宁暝瞑螟猩钉疔叮厅町泠棂囹羚蛉咛型邢

    这个韵,是一个清远的韵。

    该韵的读音都会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韵带给人的感觉,初步感受刘禹锡阔达,不为世俗所左右的胸襟。

    三、依意行调,理解文意。

    1.分解文本,明确每一部分的吟诵规则:四言诗吟诵 近体格律诗 文的吟诵。

    1)四言诗吟诵方式:一三,三一,二二,二一一,一一二,一二一。

    2)近体格律诗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3)文的吟诵规则:虚字重长,根据意思循环往复,散体则慢,排比则快。

    2.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解决古文五项,自主定调,进一步吟诵文本。

    3.小组回答每部分的含义,讲解出现的古文五项,并且依意行调的吟诵该部分。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最后一句却说:何陋之有?那么,陋室到底陋不陋?

    明确:不陋。

  这本就是一间陋室,在作者看来,却是如此清雅——陋室不陋。

  原因在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之德的人住在里面,房子的简陋与否就无关乎重要了。

  

初中语文《碧圆如陋室铭》课件篇二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

  《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押的是ing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

  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

  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

  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

  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

  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

  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

  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

  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

  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

  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

  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

  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

  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

  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

  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初中语文《陋室铭》课件篇三

  【学习目标】

    1.品千古铭文。

    2.悟万世雅人。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1.《陋室铭》篇幅短小,韵律十足,节奏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标设计之一。

    2.《陋室铭》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借助文章论文知人,并借助拓展材料论世知人也是本文达成目标之一。

  【故事导入】

    在大唐历,有一位倔强的诗人,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无怨言,随手写下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他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他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见知县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愤然提笔写下千古铭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此人何许人也?——刘禹锡

    刘禹锡何许人也?——唐代诗人、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千古铭文是什么?——《陋室铭》

  【设计理念】

    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导学生更深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借背景了解作者、引出课题,水到渠成。

  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样的故事背景介绍也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解题深入】

  陋室即是?——简陋的房子

    什么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学,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有座右铭和墓志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在这篇千古铭文里自述心志的。

  【设计理念】

    铭这种文体在课文底下的注释里有,学生应该不难找到,通过学生的回答,既了解了铭这种文体,也在老师“通过课文底下的注释获取文言知识”的引导下,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品千古铭文】

  【美文美读】

    1.读准字音。

  (温馨提示:借助课文底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随手圈划生字词语,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

  [辨音识字]

  德馨xīn、鸿儒hóng、rú、苔痕tái、案牍dú、调素琴tiáo

  [辩词释义]

    斯是陋室:斯,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

  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初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辩音识字,辩词释义,夯实基础。

    2.读出韵律。

    用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用韵:ing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韵脚稍微拖长音。

    3.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指导]

    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重音的体现。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

  学生通过三个层次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读出画面。

    让我们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幽雅(板书)。

  这句话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示例]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来流出来那醉人的绿呢!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窗帘,打量着我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交际来往的人儒雅(板书)。

  [赏析示例]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绿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案叫绝,笑声串起优美的乐章飘过窗帘,飘向远方……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书)。

  [赏析示例]

    轻抚我的素琴,简单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动,手握泥金书写的佛经,一股悠然涌上心头。

  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没有灯红柳绿的杂音,没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惬意舒畅。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才是真正的乐趣啊!。

  [朗读指导]

    ①“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②以下两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设计理念】

    “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

  ”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本,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的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

  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细解文意】

    陋室陋吗?从文中哪儿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于人的品格高尚,忘却了陋室。

    2.由于人的品格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组合作:

    1.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

  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2.作者既写陋室,为何又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朗读指导]

    ①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②“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

  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悟万世雅人】

  【论文知人】

  我眼中的刘禹锡

    同学们还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面对淤泥,陶渊明选择了远离,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通过学习,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学预设]

    1.和陶渊明一样的避世,否则怎会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隐逸之心。

    2.品德高尚。

  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即使遭遇贬谪,但有高洁傲岸的志趣。

  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论世知人】

  一个永恒的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每贬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郎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连州: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扬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天里诗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里坚守理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齐背《陋室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

  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

  就让学生在刘禹锡的精神里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或羡侍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派灶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衫吵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

  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

  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蕃濯蔓亵涟

  A、yifanzhuomanxielian

  Bshifanzhuomanxielian

  Cyifandiwanzhelian

  Dshifandiwanzhelian

  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

  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

  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

  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

  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逸的庸俗世风。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把陋室铭分为三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山不在高,返圆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

  概括:以山水起兴,由山水仙龙入题,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第二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敏祥无案牍之劳形。

  概括:具体描述陋室不陋的原因,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

  第三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概括: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

原文:

  山不在高,桥世搏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骈体铭文《陋室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

  《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陋室铭》

  【#课件#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陋室铭》,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名、馨、鸿儒、白丁、劳、形”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通过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出美感并能熟塌唤读成诵。

    2.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结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内容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铭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贵有精神”,刘禹滚衫橡锡借此文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出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释详尽,那么对于学生朗读和对内容理解方面的教学指导就变得尤其重要。

  同时,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在感受和理解作者虽身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另外这篇铭文之所能历来被人称颂,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品读体会文章之美并读出美感,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学习要点。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导入并介绍作者。

    [设计说明]:背景故事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世。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铭”?“铭”这一文体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等。特点:篇幅短小,句式较短,两句相对,押韵有韵律,多用对偶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去感受“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三、重点读析

    1.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大旁,用“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的画面”说一句话。

    明确:用优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说出“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所描绘出的画面。

    [设计说明]:能够在正确翻译描写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场景的想象,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关键词。

    2.设置情景:在知县老爷和刘禹锡的对话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确:在品读中感受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学生了解陋室“陋”与“不陋”的关键取决于谁住在里面,点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说明]: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知县和刘禹锡对话感受陋室的“陋”与“不陋”。

  四、拓展迁移

  介绍刘禹锡的经历,结合之前所学的刘禹锡的作品,分析刘禹锡的理想是不是就这样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

    明确:刘禹锡是一位有着安贫乐道的积极生活态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远之人。

    [设计说明]:通过纵向贯穿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能正确翻译全文并背诵。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词句,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初识陋室。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2、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代诗人。

  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王安石称他“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诗豪”,著有《刘梦得文集》。

    诗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

  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本文就是作者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所作。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4、这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5、译一译:

    (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①陋:狭小,不华美

  ②名:作动词用,出名,有名

    ③灵:灵异,神奇。这里作动词用

  ④惟:只

  ⑤馨:能散布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

    ⑥鸿儒: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⑦白丁:白衣,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

  ⑧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有什么简陋呢。

  (2)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文大意

    山不在于高,有神仙居住就会有名。

  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显灵异了。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是美好的,(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漫上台阶,青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门帘,郁郁青青。

  (在这里)谈笑风生的是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来来往往没有缺乏文化教养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无华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达官贵人家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文书使身体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简陋的居室,但只要君子居住在这里)这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二、理清思路,感受陋室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以“(),()。

  (),()。

  ”起兴,引出陋室。

  并用“(),()”一句统领全篇。

    然后用“(),()”写室外环境之清幽;用“(),()”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用“(),()”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予以强调,表现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思考感悟,走进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

    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

    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

    (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用课文中语句再说说;如果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就要求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句子的意思,并顺势突出个别句中的字、

    词意思及修辞方法等。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衬托,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

  ”这两句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

    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小结: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是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故而陋室不陋。

    4、主题思想:本文采用()的写法,通过(陋室环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的描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物志

  陋室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合作探究,品读陋室

  1、课文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一方面引出短文主旨,另一方面表明陋室不陋。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

  2、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不但说

    明了“陋室”不“陋”,而且化用典故,以古代名贤自喻,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五、仿写阅读,探究陋室

    1、纵观全文,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注意:用现代人的眼光辩证的看待刘禹锡)

  称颂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人品高尚,情趣高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批评的是:消极避世,脱离劳动人民,多了书生气质,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

  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

  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境界。

    2、阅读材料《教室铭》,思考问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漫画翻得勤。

  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

  可以睡大觉,作鼾声。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

  心里云:“混张文凭。

  ”。

  思考: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来说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呢?

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三篇】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我整理了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野搭助!。

陋室铭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颂宴拿。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

  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

  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苔(tái)痕案牍(祥颂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谈笑有鸿儒的‘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

  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

  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

  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

  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

  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草色”。

  “阶绿”相对?“帘青”。

  “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

  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

  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

  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

  “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

  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

  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

  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山和水

对偶描环境陋物托

衬托夸朋友室物

对比话生活不言

类比立志向陋志志

陋室铭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领略韵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现实意义。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以及了解韵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文学圣地一日游

阅读下面两副对联,说出其中的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谁?这里有两处文学圣地,你知道吗?分别在哪里?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杜甫)

  陋室有德馨,刘梦德安贫乐道不改高洁之志。刘禹锡

2、课外拾趣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千百年后那位势利眼的狗官已化为尘土,而这篇铭文则成为“天下第一铭”名垂千古。

二、知识抽查

  1、你知道吗: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和in韵

  3、“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世界传染病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者法拉第的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4、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刘禹锡

5、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1.辨音识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2、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欣赏名家朗诵,并试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4、各组推选一位实力的一位,代表本组进行朗诵比赛,朗诵内容《陋室铭》。

四、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圈出文中你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

  提交全班讨论。

  看谁提的问题数量多而质量高!。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效果检测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遂以名楼卷卷有爷名

是:斯是陋室是吾剑之所从坠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2、对偶句(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10小结课文

六、迁移拓展

  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好,我觉得你这个铭文写得很有文采,看出你语文基础功非常好,这一点我真是自愧不如,不过这种对待学习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我们学习既不是为文凭、也不是为别人学,而是为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陋室铭教案三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